
互相启迪的活动
教育,是互相启迪的过程。我们启迪孩子去发现可能性,表达可能性。最终让孩子找到自我,按照内在感受去生活。
孩子也启迪我们找回丢失的(天真之眼,不受常规标签约束,无限可能性的观察)(自性表达,不受技法束缚,完全遵照内心感受表达)。

每一笔与内心呼应
美术教师需要懂艺术,文化,心理,教育,需要打磨语言和课堂驾驭力。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美术教师的第一准则是:
孩子的每一笔都与内心感受相呼应。
石涛所说一画之法,便是每一笔与感受相呼应。感受自然能萌生万法。这也是禅宗所说自性。
把握住这条原则,教育的方向就不会走偏!

三,感受到底是什么?
感受涵盖很广,包含视感(高大,矮小等),触感(质感,量感,温感),听感,味感,嗅感,还有情感(爱,恨,喜...)
艺术的所有课题,一般不会超出以上六感范畴,只是选择的载体不同而已!

四,感受生技术
技术,是内心感受的物质化。感受有多少可能性,技术就有多少可能性。
线条,是内心感受的行走。色彩,是内心感受的编码。构图,是内心感受的结构。与其跟孩子谈技术,不如跟孩子谈心理感受!

五,如何进入感受?
1,从局部开始,是打开感受的门。放下对形的执着,放下对整体的执着,才能解脱束缚,得内心自在。
2,慢慢的画,才能链接感受。慢下来,是让行为与内心逐渐同频,进而建立链接。每一笔,都链接到内心的网络上。见黑画黑,见白画白,见纠结画纠结。
3,是创造不是抄袭。画画,是带着感觉去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抄袭现实。只要与内心感受相合,哪怕错了也珍贵!
4,整体关系是什么?
整体不是具体的方法,是意识。
整体是对一个个局部的专注体验,专注于体验能通往整体。整体是整个精神体验的聚合,局部体验到位,整体自然和谐!
美术教育,就是这样有计划,有方法的挖掘内心感受的可能性,并与外在的形象,与表达的方式产生对应关系。管道疏通了,从自发的表达,最终进入自觉的表达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