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林清玄
之前有同学问我在读什么书,怎么把作文写好,我凌乱之下答了林清玄老师的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但事实上我不是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读书不多,考场上经常想不出新奇的观点与字句。对我来讲,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往往需要用心感受,妙手偶得,就跟读林清玄老师的书一样,不能用功利的目光去审视,要用温暖的心灵来感受。
每次读林清玄老师的散文,都会给我一种很恬静的感觉,好像迷茫混乱之际,骄纵狂想之时,有了他的书便能安息片刻,把自己从混乱的思绪中抽离出来。林清玄老师喜欢写光,写云,写山,写月,他的文字里总是透露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总是能从简单的事物中品味出浓浓的禅意。每周六的下午,我便会坐在书桌旁,拿走所有的电子物品,将他的书摊开,让窗外明丽的阳光尽情泼洒在桌面和身上。林老师的书很有意思,读时不能听音乐,因为观之有声,读时也不能挑紧急的时间,因为临之有意。老师的文章就像是一碗茶,如琥珀般清透澄明,茶韵四溢,品后唇齿留香,令人念念不住,而文字则像泉涧之中的流水,读时从胸中流过,带给人抚慰与触动。
林老师带给我的事物我很难说,但总觉得有他在,我不至于成为一个无聊而肤浅的高中生了,他的文字总是带给人那么多温暖与感动,让我时时记得应该成为一个浪漫且懂得感恩的人,时刻记得珍惜自己那颗温热的心。茶余饭后在小区中散步,看见阳光大雨侵盆般透过空气中的尘埃,在林中被描摹出形状;在十字路口停下自行车,望见远方的云海此起彼伏,望见洁白朵朵幻化成鲸鱼和飞鸟,每每看到这些景色,我都会想到那些细腻温暖的文字。《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告诉我,比起追赶,旅途中的驻足或许更加重要,《以夕阳落款》让我为每一天留下一个夕阳作为落款印章,让我去疼惜那些困于世俗的,沦于形式的,僵于论说的,在无知与无意间流逝的时光。
这种心灵的触觉得来是相当不容易的,毕竟在众乐成城,鸡鸣不已的世界中,人们不免浮躁,我在生活中也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暴躁,被所谓“成就”影响而偏激地看待自己与他人,进而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都需要“静下来”,来把思想的陶坠深深投入生活的海底,去捕捉一些灵感的,智慧的鱼。林老师引用王阳明的诗句:
“山大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可能是我悟性太低了,一时间不能完全理解王守仁12岁的诗句,于是我便经常去家旁边的山上坐着,去看傍晚时立在亭尖的小小圆月,以及不远处绵延不绝的群青,对于林老师提到的许多禅理我都不解,便恨不得找一座清净的山林,把自己也关进去清修三年。至少一个人想久了也确实有点收获,这首诗警醒我不能只关注于表象,像是林老师自己说的话“以惭愧心看自己,以感恩心看世界”。无知者只觉得山大于月,而眼界开阔者却不会因为月大而说山小。世间浩瀚,唯一渺小的便是自己,于是面前山高,月也更阔了。在世界面前,保持一颗惭愧而清明的心,这就是我要做的。
读林老师的文章可以极大减轻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其实没啥),一方面是得到释然,一方面是得到理解。《写在水上的字》给生命做比喻,我们追寻往昔时,往往过去都已没有了形态,“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也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身心俱幻,正如流水上写字,第二笔未写,第一笔就流到远方。”
万法如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的聚合,我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与失意,只当一切如流水般离去,在消失尽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浮泡。我也才发现“法”这个字原来就是一个“水”一个“去”,而佛教对一切事物都称作“法”,它的的解释也是如此——“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是否也像林清玄老师说的,发现了“菩提的尖牙”呢。
生命如水般自由离去,尝试抓住已不存在的水流似乎令人痛苦,但在《海潮音》里老师却说:“在作家的生活里,没有什么事可以轻轻估量,也没有什么情感可以无感地流去。”“我对他们的思念就像藏在海螺深处,看来虚空,却蕴含了整个海洋的潮声,只要侧耳倾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可见老师也并没有让过去的事物就此离开,那些回忆甚至如潮汐一般汹涌,不愿让情感无感地流去,这和前文难道不会矛盾吗?是啊,感悟归感悟,我们终究都是入世的人,林老师重新下山,就是因为眷恋红尘,心中有无限对身边人与身边事的感情。在如网一般的生命中,我们每个人都如丝线般彼此牵连,此处的因缘交汇,下一秒又分离,像林老师在《逃情》中写道:“连冰冷的石头相碰都能撞出火来,可见再冰冷的事物也有感性的质地,情何以逃呢。”如此可见,在因缘的网中,我们都做不到如此洒脱,任一切感情流去,连竹杖芒鞋,愿“一生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都会“不思量,自难忘”,可见,情何以逃啊。
如上便是我称林清玄为“老师”而非“先生”的原因,他实在教会了我太多。小学学过他的一篇《和时间赛跑》,老师说他是一个拿遍台湾各大文学奖的大户,但比起“大文学家”,他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很重视家人朋友,会去珍视一朵马蹄莲,在我心泉干涸时会给予我慰藉与理解,他是否出名,现居何处我都不清楚。
为了写这篇随笔,我特意去查了有关老师的生平,令我悲恸与震惊的是,我敬仰的这位大朋友已经去世了,我再也看不到他新发表的文章了。
那年我10岁,那个和落日赛跑的小男孩着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向我揭秘了成功的秘诀。六年过去,花落人散,那个小男孩也像他书里所说,“度过了所有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我才知道林老师想要告诉我的是生命,我该如何与时间赛跑,度过感动与留恋相伴,热泪盈眶的一生。
再翻看林老师的散文集,我又发现了那最给予我触动的一段话。“学生时代能有六十分就很好了。”“另外的四十分,应该是懂不懂得生活,能不能爱与被爱,有没有幽默感,会不会欣赏美的事物。”
爸妈对我的学习很严格,我曾经也是一个对成绩特别执着与纠结的孩子,时常考了高分便觉自己高人一等,考了低分就轻贱自己,认为自己会被众人唾弃,但林老师用他温柔的文字告诉我不是的,生命中有无数的答案,他告诉我,“只有在高中或大学时代,有生命的沉思,才不会被分数与考试淹埋。超越与淡然,生命就自由了。”
所以我说,我不是抱有任何功利色彩来读林清玄的散文,也不会为了交作业而去写作。《最好的我们》里说:“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确实如此。就像林老师的文字,你无法囫囵吞枣地阅读,必须用心去贴近,或许在山上,或许在林间。我摒弃了过去不够成熟的功利思想,并有了我自己的浪漫主义,我愿温一壶月光下酒,以温酒热冷梦;我愿把每天写成莲上的一首诗,再以夕阳落款;我愿侧耳倾听他人内心的潮声,并捕捉自己心中翻涌起的,洁白的浪花。
愿在不同的时空中与林清玄老师相遇啦,我会像您说的一样,去“看见事物的意义,去听见感性的声音”。让有缘的人也听见生命海螺的海潮音,这便是写作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