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问:两个宝宝关于物品归属怎么界定。
这位妈妈说家里两个宝宝,儿子8周岁女儿2周岁,给妹妹买的东西哥哥都会悄悄收走或者抢走藏起来,且他的东西也不愿意分享,他们两个对物品的归属感都有不安全感,做为妈妈我应该怎么调整他们的安全感,让彼此能够愿意分享,且不争不抢。
我想这位妈妈提出来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强调归属权就不要指望乐于分享,希望不争不抢、乐于分享就不要强调归属权,鱼和熊掌不可皆得,特别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
我看不出来家庭关系中强调物品的归属权有什么意义?既然是一家人就应该合二为一,不该一分为二。我希望家有二宝的家长们都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比如说老二出生之前,家长们就应该告诉老大说:因为你太可爱啦,所以爸爸妈妈决定送给你一个重要的生命礼物,给你带来一个新伙伴,你们可以一起玩。
(要让老大知道弟弟或妹妹的到来是老天对他的奖励,而不是来了一个竞争对手)
然后在迎接新生儿的当天需要做一个仪式。爸爸需要准备两个礼物,第一个礼物给老大“恭喜你今天开始得到了一个新伙伴”,第二个礼物依然交给老大“恭喜我们家今天开始来了一个新成员,这是给我们家新成员的见面礼物,爸爸妈妈一致决定由你代表我们全家欢迎弟弟或妹妹的到来”。
家庭是讲情感的地方,社会才是讲法规道理的地方。
第二个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位8岁的小哥哥为什么要悄悄收走或者抢走妹妹的物品藏起来,并且他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孩子的这个行为表现恰恰是家长过分的强调“物品归宿权”的必然后果。家庭生活中经常在说“这个是你的,那个是我的”,区分的太清楚了势必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自私,想要得到更多”是天性,就像“善良、纯真、乐于助人”也是孩子的天性一样,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家长的关注点在哪里。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从重新解读孩子这个行为开始。从今天开始不要把哥哥这个行为解读为“藏妹妹的物品”、“是自私的表现”,而要解读为“爱护妹妹,有责任心,帮助妹妹收拾物品”,将哥哥的这个行为赋予更为积极向上的寓意,并且要经常要把这种哥哥的人格品质说出来,去夸奖他而不是去批评他,慢慢的孩子就会平和起来的。
另外一种可行性:“屡教不改”是求关注的表现。这位妈妈留言咨询,说明这个问题可能已经困扰她很久了。如果这位妈妈曾经多次跟这位哥哥说过这个问题,可是这位小哥哥依然“屡教不改”的话,这就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求关注”的行为。因为他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忽视和冷落,所以他会故意表现出你不喜欢的样子,让你来批评他,与其被忽视不如被批评!这种行为背后的诉求是“求关注、渴望被爱”。如果你生了二宝之后发现大宝突然变得要求很多、很黏你、经常无理取闹等等,都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爱被分走了,他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
关键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家有二宝的家长们千万要注意,不要给大宝传递一些导致他紧张焦虑的观念,比如经常有大人(特别是家里的亲戚朋友)会跟老大说“你惨了,你妈妈生了一个弟弟就不要你了”、“你不乖,你妈妈不要你了”,这种大人看来是开玩笑的话实则对于孩子的心里伤害非常的大,因为孩子单纯善良,他会信以为真的。这种玩笑实则是我们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经常做噩梦。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调整呢?父母除了经常强调“爸爸妈妈是爱你的”,父母还需要为大宝准备“特殊时光”。比如说跟大宝约定每周日晚上20:00-21:00是大宝的专属时间,妈妈放下一切事物全身心的陪伴大宝,甚至你还要故意接一个电话说“对不起,现在是我跟大宝的特殊时间,一个小时后我再打给你”然后挂掉电话,要用这种方式让大宝充分享受“独霸妈妈的爱”这种体验。父母无条件的爱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
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祝福这位妈妈!祝福这对兄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