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走读名人馆,连我只有五个人,但我还是花了许多时间去准备。以前熟悉的故事一概不讲,介绍了一下了苏州历代地方志,记录先秦故事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唐代《吴地记》的作者陆广微,北宋《吴郡图经续记》的作者朱长文,南宋《吴郡志》作者范成大⋯⋯
本来就是想闲聊一下,周二晚上不放心,熬夜写了补充讲稿,虽然大多是市地方志办公的文章里抄的内容,但总得记牢了,随口熟背出来呀!
几位学友都是很资深的文史爱好者,聊起来很投机,气氛热烈。
展板上有朱长文的头像和介绍,我随手指给大家看,问他们:朱长文是1057年中的进士,还有朱长文上面这位郏亶也是1057年进士。你们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吗?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科举,是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最牛的科考榜,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出了一位名将,三位大文豪,前后还有九位宰相。这一科进士榜基本将北宋未来近50年间的精英人才一网打尽,几近乎“野无遗贤”。
1、主考官欧阳修(1007-1072);2、副主考官王珪(1019—1085);
3、副主考官梅尧臣(1002-1060);
4、苏轼(1037-1101);
5、苏辙(1039-1112);
6、曾巩(1019-1083);
7、曾布(1036—1107);
8、程颢(hào)(1032—1085);
9、程颐(1033—1107);
10、张载(1020—1077):
11、吕惠卿(1032年—1111年);
12、章惇(1035年—1106年);
13、章衡(1025~1099年);
14、郏亶(1038-1103),平江府昆山县(今属太仓)人,出身农家,是太仓历史上第一位进士,著有《吴门水利书》四卷。
15、朱长文(1039-1098),苏州人,著有《吴郡图经续记》
16、场外送考家长苏洵(1009年-1066年)。
真牛
“千年第一榜中”居然有两位苏州人,朱长文和郏亶,其实其他人多多少少也与苏州有关。
副主考官王珪住苏州竹堂寺(今万寿宫附近),枫桥寺第一块《枫桥夜泊》诗碑题写者;
状元章衡,苏轼赞他“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章衡做过苏州知府;
章惇,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熙宁变法,开疆拓土,出将入相。是苏州沧浪亭主人;
吕惠卿,新党的二号领袖,后来他住苏州。⋯⋯
明朝的两部地方志是卢熊的《洪武苏州府志》和王鏊的《姑苏志》;清朝四部苏州府志,分别是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道光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
1472年的状元吴宽参与的《姑苏志》的前期工作;1667年的状元缪彤是《康熙苏州府志》的编者;1790年的状元石韫玉主编了《道光苏州府志》,1793年的状元潘世恩是这一届的顾问(?);还有王鏊是探花,冯桂芬是榜眼⋯⋯
聊起来就收不住了,本来打算详细讲讲明朝四大高僧的故事,就是图五我身后展板上的紫柏真可,还有我身体挡住的藕益智旭,很精彩的故事,可惜没时间细讲了。
姚广孝的故事但是讲了些,不过我也讲过多次了,大概我的朋友们耳朵都快听出老茧来了。
周三下午的杨嘉墀特展讲得不太好,虽然《杨嘉墀传》是认真读了两遍,还写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但是没背熟,去年熟记的苏州籍两弹一星功勋院士的故事,因为没复习,有点忘词。
周四从名人堂回来就立即投入到周末诗词课的备课中,几乎是不眠不休,终于顺利完成了周六晚上的诗词课。
我的诗词课拖课成了家常便饭,今晚更是拖了一个小时,真是不好意思,好在二十位学友没有一位早退的,给了我巨大的鼓励。
回到家已过22点,立即做作业,背了200多首古诗,读了三回《红楼梦》,打了唐诗班、千家诗班的卡。
终于完成任务,现在躺平,明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又是紧张的读书背诗备课,生活过得真充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