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疏远精神病人?”这个问题早已超越医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做过相关调查,中国目前有1.73亿左右的精神障碍患者。
1.73亿的庞大人群——《柳叶刀》是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其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虽然患者如此之多,但中国平均每8.3万人才有一名精神疾病医生——这个比例大约是美国的1/20。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到2020年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1/4。
如此巨大数量的人群是一个社会能疏远能放弃的吗?这个群体本身就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各行各业,一边同自己的精神疾病抗争,一边从事着生产劳动,也许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只是你不了解,他们也不敢让你了解。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包容的社会,然而作为一名精神卫生从业者,我常常看到的却是人们对整个精神病人群体的偏见、惧怕和疏远。的确,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可能出现冲动伤人的行为,但那是疾病导致的,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处于那样的状态中也确实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起码不能完全疏远和放弃。在这个社会上,你似乎难以找到另一个群体,在至亲和邻人眼里如此多余,甚至避之不及。
2017年曾有一个名为《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的著名调查,是亚太地区主要的15个国家或地区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服务的对比调查,我们来一起看看其中的两个重要图表。
精神健康指数评分是根据精神疾病发病人数和精神疾病相关社会投入以及精神科医生数量等多个影响因素评分所得。可见我国评分远低于其他亚洲主要地区,与我们的邻国泰国相当,说明我们的社会精神健康问题严峻,必须正确对待,加大投入,积极培养精神科从业人员。
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也明显增加,不论是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还是精神疾病的治疗与管理,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然而我们也看到,我国精神医学底子薄弱,人口基数大,社会对精神医学方面认知度低的可怕,老百姓普遍存在着避之不及的观念。
可以明显看出作为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在我国得到的精神健康服务和社会对于其的包容程度。可以说,因为我国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加大重性精神病管理方面投入,治理一项名列15个地区的第8名,其它包括环境、机会、治疗可及性均排名第9、甚至第10名。
文中同时提到,作为中等收入国家的中国,虽然对于精神卫生的重视来的晚一些,但还是有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讨论了27年的精神卫生法终于在2013年颁布并实施,比如重性精神病管理的686项目,是一个实验项目,旨在建立以团队为基础,以康复为重点的一体化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体系,该项目的成功产生了更深远的结果。
文中排在前两位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属于高收入国家,对精神卫生重视较早,对精神卫生及社区精神卫生投入早,投入大,民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和包容度也明显高于我国,我们看到与之差距的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论从医学、社会、家庭、还是道德各个方面,精神障碍患者都不是也不可能被社会所抛弃、疏远的人群,那样只能使长期得不到支持和帮助的精神障碍患者变得更加严重。我相信随着国家的投入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改变,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真正的春天不会很远,作为精神卫生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也会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我做起帮助精神病患者。
一起努力改变我们的社会:686项目是正式名称是“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是由国家财政部,卫生部设立,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等为设立依据。以政府为投入主体,强调政府行为,且充分发挥现行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其目的是加强精神健康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患者或公众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