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十七{陆澄录}

《传习录》十七{陆澄录}

作者: 心似平湖8695 | 来源:发表于2021-01-18 09:33 被阅读0次

致良知教育研究院

致知班23天学习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这一段是徐爱说的,是先生的得意弟子。深得先生的真传。这一段,是我们学习阳明心学最核心的部分。也讲出了我们今天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虽然说,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圣人的心如明镜。清清澈澈干干净净,非常明亮,那么常人的心,是浑浊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和真相。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但是如果我们用我们那个布满灰尘的昏镜去照。世间人事物的时候是怎么也看不清的。那么就会产生犹豫纠结,甚至痛苦。

在这里呢,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案例,有一位同学呢,来参加我们的课程。在课程里面呢,有些环节适合他,十年前参加过的一个培训的环节上有些类似。然后呢,他就说这个我参加过啊,最后都知道了,我没必要参加了,我全部都懂了,就那么回事儿。当时我就说,我说真的,非常遗憾。我说你十几年没有任何的进步。没有任何成长,完全活在自己过去的那个自以为里面。心上面那个镜子,始终有一层灰尘,而且那种灰尘的十几年,虽然你在不断的去寻找修行,连灰尘都没有去掉。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非常清楚,哪怕书看一本书,今天看和明年看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就有不同。而这个不同的不是书不同,而是我们个人的境界,心境不一样。很多学员参加学习的时候啊,他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有些人毕业以后我来做志愿者来做点评责任老师,他们又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收获。当然我导读了,已经达到第六遍了,也是完全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但因为听着这个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境界不同的心越来越明亮。所以才能够感受或者体会到的。

他没有提升,始终停留在十年前那个自以为当中。十年前是这个样子。十年后等他一看到这个形式的时候,他立刻就用那颗蒙着灰尘的心去找外面这个屋,结果呢,就会觉得跟十年前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呢,是自己的境界,自己那颗心没有什么不同而已。我当时就说真的太遗憾了,你会有这样的评判,自以为来评判外面的那个世界,当然也就只能看到一个形式,看到自己内心上的那个灰尘。

镜子本身是昏的,又怎能够把物照得清楚。先生格物之说呢,是去打磨那个镜子。让这个镜子变得明亮,不是在照上下工夫,而是在磨上下工夫。当我们在磨上下工夫的时候,把镜子上的灰尘磨掉,那么镜子明亮之后啊。它不仅不会失去照物的功能,而且一切物在你的面前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段已经把致良知的这个根本说出来,就是要在磨上下工夫。世上磨磨什么呢?在世上磨自己这颗心的灰尘,磨去自己的私欲。这颗心本就如同明镜,只是把明镜灰尘清扫干净,当镜子亮了,自然不仅不会失去照物的功能,更能清晰明了。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先生说道没有精粗,他就像一个房间,房子就在那里,那个就是道,那么先生用房子来比喻啊非常的清晰。既然说道没有精粗。是我们对道的认知啊,就像我们经常说世界是中立的,本身没有对错,所谓对错,只不过说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有了。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说好比房子,一个人刚进来的时候,他看到一个大概的样子,这就是我们刚刚学习的时候啊,了解一个概况,什么知行合一啊致良知啊,心即理啊等等,那我们在这个房子里呆久了以后呢,这个房子里的柱子,墙壁我们就一一看清楚了。在带走一点儿这个房子上面,这个柱子上的花纹儿,我们都能够清晰的分辨了。但是这个房子呢,还是那间房子,他没有变。就像我们学习阳明心学,我们学习第一天,第30天和第300天,第1000天。都是一样,都是在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时间久了还是那座房子,虽然没有精粗之分,但是我们人不一样,人的认知呢,就有精粗之分。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看清楚那个道是什么。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但这段也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学习可以说,可能会给我们当头一棒,给我们一个比较大的惊喜。先生对他的弟子说,我最近见你们,发现你们的疑问少了,没有问题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在这里自问自答,但是如果人家不肯用功,你就会自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已经知道了,然后呢,只是这样做就可以了,你却不知道私欲每天都会产生,它就像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打扫就多一层。你们现在在说这个弟子们最近问题少了,大家自以为都知道,因为按照这个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去修就可以了,其实只是知道一个轮廓,如果你是非常用功的话,你就会每天遇到问题。遇到问题以后呢,你就需要调整,以及需要问老师往哪边走,然后你再去怎么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真正在用功的时候啊,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说明我们用功的深度还不够。一个真正的用功的人呢,他一定会探索到未知的那个领域,他就会遇到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呢,反而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用功不勤,停留在表面轮廓上,没有真正的下工夫。所以先生说,私欲每天都会产生啊,一天不少就多一层。在致良知的这条路上,我们必须每天精进踏实地用功。然后就能够真正的悟道,道是永无止境的乐,越探究就越深广的,层次可以说叫无限层,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精纯无杂,没有丝毫不彻底才行。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方向。刚才我们要想去到这个方向的话,首先你要问自己在心上有没有这个志。这是让我们内心清纯,纯净,清澈,然后致得良知,全部都是天理,而无一毫私欲,要有这个成圣成贤的志向,有了这样一个志向的话,我们才有机会去做,然后做到。等遇到问题的时候呢,一定要提出来,不要有困惑不提。就像灰尘一样,又在心上蒙上一层,那我们提出来呢,老师就会给我们解答跟解答,以后呢,我们就可以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走。这样的话呢,就会不断的精进深入。

相关文章

  • 《传习录》十七{陆澄录}

    致良知教育研究院 致知班23天学习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25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十九【陆澄录】。 陆澄问先生:“名物度数...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9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日学习《传习录》十五【陆澄录】。开篇讲到,陆澄先生收到儿...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3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十五之《陆澄录》。今天是《陆澄录》的最...

  • 【传习录读书札记98】如何才能内心宁静?

    陆原静,即陆澄。《传习录》第一录是徐爱录,第二录是陆澄录,第三录是薛侃录;第一书是《答顾东桥书》,第二书是《启问道...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5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十一《陆澄录》陆澄问先生:后世著书太多...

  • 关于"鬼"

    早起,接着研读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陆澄录二三,感悟颇深。文中陆澄问道关于有人晚上怕鬼怎幺办?阳明先生说...

  • 白话《传习录》(15)十六

    白话《传习录》(15)十六 传习录十六 陆澄向王阳明请教立志的方法。 王阳明说:长期,专心存养天理(格物),就是立...

  • 你见过这世上有无根之果吗?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十六

    《传习录》陆澄录之十六原文见图 陆澄问:知识没有长进,该怎么办? 先生说:做学问首先须有一个根基,然后从根基上面下...

  • 传习录-陆澄录

    二十四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译文] 先生说:“恒定平静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天理。动静变化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十七{陆澄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hq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