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最好的,因為可以一直精化自己的思考與實踐。2019年回顧2018年看過關於工作的書,再配合今年所學,整理成下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126/c2b36c55ac8e0e36.jpg)
第一代模型
人為什麼工作?我的第一代解答很樸素,就是為了賺錢。付房租、買一個獨立生活的空間;付學費,努力完成學業。
這個模型有個問題是:獎賞會傷人。
當一個人做事的動機是為外力束縛,例如生活的壓力,那一但這個外在的壓迫解除,他也失去前進的動力,他也就不能在工作這個議題上繼續往前。但人的生命週期80年,工作至少佔一人一生50年的時間,人仍需要在工作議題上,找到意義。
賦予意義感的好路徑是:自我承諾。這在第三代模型會詳言。
第二代模型
有能力用錢,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買到立足之地,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自信。我周遭的親友也對我小小年紀可以如此,產生對我的敬重。有工作的人參與這個社會、了解這個社會、發揮自己的能力,他會活得更繁榮。至此,賺錢有找到認同感的涵意。
學生時代,我主要靠家教賺錢,善於與學生家長溝通、善於組織學習材料並引導學生學習,不僅打磨自己的重點整理和口語表達能力,也讓我更懂人情世故,之後往往因為這些能力受到稱讚,那種勝任的感覺十分受用。以致往後,我在面對相應的簡報挑戰,我都傾向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一點都不怯場。
此外,工作還幫助你增進專業技能。學習需要環境、教練、同儕。必如你學財務分析,你最好進到一個需要使用財務分析技能的單位,這樣你會遇到各種財務分析的問題。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不懂的時候,有同儕的鼓勵支持和乎相討論激發點子,還有你的主管,他會告訴你怎樣做更好,這樣你就能快速地學會財務分析。工作給予你整套的學習配備:環境、同儕、教練,所以你可以成長。
我迭代關於工作的意義的看法,定義為回應人內心深處「自主、勝任、歸屬感」的重要媒介。
第三代模型
然而,一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他們往往在最不重要的職位,他們很難感受到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影響力,很難找到歸屬感;或許做的工作只是端茶送水,不是太過重要,很難感受到學習成長等自主性;或是因為資歷太淺,也未必能勝任手頭的工作。我的模型,還需要迭代優化。
讀過稻勝和夫《幹法》之後,我的認識拔高了。
他說:工作造就人格。要全身心投入當前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這樣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就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用真摯的態度,正面生活、工作、經營中的現實問題,絕不逃避,拿出勇氣,用良知去應對解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提高心性。
稻盛和夫還說:“回顧自己人生的每一天,其實就是通過經營實踐,不間斷地提升自己的心性。”
我深以為然。好比有體能教練談到,身體檢查是靜態的分析,但自己日常活動便利與否,這種動態的、知覺的問題,需要在運動中檢驗。你動起來,你才能去察覺自己關節、肌肉不平衡、不夠有力氣,需要怎樣的改善,才能變得更順當。
在工作場合中是會遇到各種問題的,人際的問題、發展的問題、自主性的問題。你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怎樣優化你的認識模型、處理方式,你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改進自己。只是透過心理檢測分析,那些認識可能精度不夠。缺乏生活的壓力、不停新增的問題,好比一個人的大腿骨頭沒被肌肉牽引、大腿肌肉沒乘載過路面回彈的壓力,他一定跑得不好。人在問題中,才發現自己多需要更多讀書思考、與人談話、拔高視野,更努力教育自己,讓自己茁壯。
更重要的是,稻盛和夫的說法,點出工作不僅是賺錢、學習技能、獲得在社會存在感的手段(means),它更是讓人格茁壯、讓人生繁盛的目的(ends)本身了。
記得上面我說過,獎賞會傷人。但如果你信仰工作就是意義的本身,你給了自己這樣一個自我承諾 。工作不是為了獲取任何獎賞的手段,那即便沒人逼你工作,你也還是會甘之如飴的。
這個模型還解決一個難點:沒有一個行業底層小蟲蟲是熱愛自己的工作的。因為他才起步,他沒辦法在其中嘗到太多自主、勝任、歸屬感,這些人的最大的需求。
他用了一個重要的心理技巧:肯定自己以致成功。如果你老是覺得工作可有可無、自己的工作毫不重要,傾向否定自己,那你最後就會是(becoming/be)你認為的人。肯定自己所在的工作,你才有動力努力尋求突破,才有最終進步的可能。
稻盛和夫視工作為活著的目的,賦予工作極高的價值,即便自己還在基層,就信仰工作的價值、信仰工作本身。這使他成為行業領航人物,而進入正向迴圈,讓他更成功、更熱愛工作、更成功。
小結
一年過去了,繼續讀書真好!更新自己的認識真好!想到工作的人,像是健身的人一樣,不斷測驗自己的強度,精進自己以致完美,就覺得工作的人,人生必定是繁榮的、人格必定是更智慧健全的!拔高自己的認識之後,我更投入於我的工作與生活,我想要更好,然後更好!
附錄:
「我為什麼工作」的幾代模型:
- 賺錢
- 自主、勝任、歸屬感
- 讓人生繁盛的目的本身
寫於2019-1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