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馆
8点起床,吃完早饭,给自己切了一个水果放在书桌前,还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抬头眺望窗外,雾气蒙蒙,南方的三月,阴雨绵绵,湿冷成为了这个季节的代名词。
突然感慨,18岁高中毕业,到外求学到工作,竟然已经有了7年了。好像和故乡这座小城很近但似乎又很远。以至于面对这江南三月的烟雨竟多了些不适合烦躁。
随手拿起桌边的一本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青年作家刘同著作的书籍。最初听到这个名字也是高中时期,大概那时的我们心中都埋藏着那么一本《谁的青春不迷茫》吧?
或许你的青春不需要,我需要,这本书就是我的青春良药。治愈了孤独,治愈了迷茫,也治愈了不喜欢阅读的习惯。
看到书里刘同写到那些同学,那些事情,那些音乐,所有这些和青春产生关联的人,好像他都将青春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扉页里。像一位青春的心理咨询师。
触景生情,我坐在桌上,回忆起了我的青春,好像那些人那些事记忆早已所剩无几。唯一深刻的大概是喜欢的歌手/音乐了。
我的青春没有替我挡刀的高翔;也没有陈寻似的男主为了我放弃高考的13分;更没有操场上的白衣少年。和电影里那些看似轰轰烈烈,又细腻的电影比起来,我的青春真是枯燥、无聊、苦涩极了。
那时候的我,只能埋头苦读来消磨苦涩的时光,我羡慕过那些三五成群的同学。
去食堂吃饭,我害怕那是孤独的距离感,于是练就了几分钟吃完一餐饭的速度。
我学不会示好,也学不会赞美,所以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似乎都只维护在了忽远忽近的距离。
我没有勇气直视那些长得帅,比我漂亮的男生女生。每次团聚我都将自己摆在角落的位置。
我想逃,我想长大,我想毕业。
那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歌手——张杰。
一个小镇青年,拖着巨大的行李第一次为梦想离开小镇,或许天赋异禀,不是专业艺术系的他一举夺得了当年的第一次冠军。
那时候喜欢上这个少年,我想或许不是他唱得多好多棒,一定是他来自小镇,还有他那份孤勇。
多年过去,我还依然只喜欢这个少年,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偶像,但我喜欢的人依然是张杰。
曾经为了看他的演唱会视频,综艺,我拿着存储有限的手机下载满所有他的歌,他的视频,有的视频看了一遍,两遍,三遍,……。
舍不得删除了,但没办法,零花钱有限,只能在接受到关于他新的消息时,删除,重新下载更新的内容。
就这样,这个少年,装载了我青春所有的不安,枯燥。
他出现在我的考场上,稿纸,作文,扉页,并不复杂,只是简单地“张杰”两字。却成为了青春里所剩不多的记忆。
想去看现场看演唱会成为了我成年目标之一。
终于,18年我去了深圳场。但那天的我却害怕至极,第一次奔赴,心当然是激动的,但一个人的行程还是有些害怕。但所有的害怕终于抵挡不了我要奔赴的决心。
看着地铁一点点逼近站点,我嘴上咧着难以言说的笑容。我看着站点人山人海,心里所有的惶恐早已消失。
那个晚上,很燥热,除了天气原因,我想更多的是有勇气大声呼喊出了埋藏内心已久的人的名字。
写着写着,竟有种想哭的冲动。
我的青春很枯燥,但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多了许多色彩,也多了大胆,不拘的梦想和勇气。
回过头来看着这些深深浅浅的过去,我有许多懊恼的时刻。
懊恼的不是我学不会讨好同学和老师,而是当年的我,为什么有时间来想这些或有或无的奇怪想法。为什么没有泡在图书馆多读一些有意义的名史著作。
直至今天,我依然学不会太多的为人处世,人际交往。
我依然喜欢一个人。
我很喜欢刘同这样形容一个人的状态: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
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
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
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这些年的成长,我明白了,人和人是不相同的。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萝卜青菜,有人喜欢鲍鱼海参。
生命际点不同,不必追寻相同,不同或许才是生命的精彩纷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