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游走社会中,谁能不戴个面具

曾国藩:游走社会中,谁能不戴个面具

作者: 郑晚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11:47 被阅读0次

    曾国藩从政和治军的初衷是“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清政府官场上花样百出的腐败来源,都是民脂民膏。官员们剥削百姓的主要方式,是以办公经费不足等借口收取“附加费”。

    本来在正税之外多收百分之十的附加费就可以满足办公经费需要,但是他们可能收取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百至几百。

    到太平军统治后,百姓很快发现,他们的日子并没有好转,反而从十七层地狱转入第十八层。清王朝的地方治理已经一塌糊涂,而太平天国的地方治理能力比清王朝更差。

    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清代官场上,对迎接官员的排场非常讲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上级来视察,地方官要怎样出城迎接,什么级别出城,都有说法。

    来到之后,用什么级别的宴席款待,安排几次听戏,临走时送多少银两,也都安排得微妙而周到。

    对于这种风气,曾国藩自然非常清楚。所以出发之前,他特别致信水师将领杨载福、彭玉麟,要求他们不要搞迎送仪式:国藩赴水营,请阁下告诫各营,无迎接,无办席,无放大炮。 这封信,也可以说是曾国藩整顿吏治的开始。

    第二个是送礼。曾国藩刚开始当总督的时候,给他送礼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他拒收礼物,很少再有人给曾国藩送礼了。

    一天幕僚赵烈文到了曾国藩家,看到曾国藩的菜里没有鱼肉,就问他,总督府里连火腿也没有吗?

    曾国藩回答:“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 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被曾国藩拒绝。渐渐曾国藩之不收礼成了风气,什么都没人送了。就是想喝点儿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

    曾国藩整顿吏治,最核心的举措是挑战“陋规”问题。晚清地方官员的主要贪污方式,是营谋“陋规”收入。 什么叫“陋规”呢?用今天的话解释,大致相当于“灰色收入”。

    晚清财政严重不足,官员们收人很低,督抚们靠他们的权力,借口办公经费不足,通过“勒索下属”来自肥,让他们每年送上固定数额的钱款,就形成了“陋规”。

    清代官场的基本生态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他们吃老百姓。因此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清帝国各级官员的“陋规”其实都是百姓的血汗。

    曾国藩通过一系列措施,很快恢复了两江地区的战后经济,百姓得以安生。但曾国藩却不是一个清官,为什么呢?

    做为长年混社会的社会人,曾国藩也有面具下的另一副面孔。他的所有作为并不都是光明正大。

    第一项是吃喝应酬。起初他曾经拒绝一切“公款吃喝”,不久以后,他发现这种特立独行很准融入人群,可是他也随波逐流了。

    第二项是做为地方大员,每年向朝廷里的京官送,冰敬、炭敬、程仪之类的“灰色支出”。 这笔钱,每年至少三千两。

    第三项是还有一项不常发生的支出,叫“别敬”。所谓“别敬”,就是地方官离开北京时送给京官的分手礼。

    曾国藩一年请客,送礼打通人脉的钱每年加到一起,起码得三万多两,远远超过他的合法收入。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曾国藩建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金钱来源。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希望初心不改,梦想成真。可是生活哪里有平静如水,大多数人都是社会的波涛中沉沉浮浮,努力挣扎着游向彼岸。

    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自然就想寻求他人的帮助。为了合群,自觉的戴上面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戴着面具生活,但人们常常把戴面具与虚伪、孤独、寂寞等负性的词性划等号,认为戴着面具、隐藏自己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而事实上,不论你是否愿意或是否察觉,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在他人面前都在“演”自己,甚至独处的时候都在演戏。

    面对逆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存在感同身受。所以大多数的人不会听你的心里话,应该学会的是该用什么方法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只有带上面具,掩饰自己的真实面孔,寻找共同利益的合作者,才能最大程度的达成目标。

    现在的我,只想带好我的面具,善良并防备着,真诚并谨慎着。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戴上面具,就是为了摘下面具,大家觉得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游走社会中,谁能不戴个面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kb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