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难,孩子一般会有三种反应,迎难而上、放弃和转移目标。我们在面对孩子时都会希望孩子可以迎难而上,坚持到底。可是这件事情真的这么容易吗?反观我们大人,碰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我想很多人会偃旗息鼓,不再斥责孩子为什么不能坚持了。那影响孩子做出不同选择的是什么?
在这里,有两个词,一是困难,一是困难感。困难是客观的,困难感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困难感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孩子面对困难的做法不一样。那么又是什么在影响着困难感呢?是面对困难的回应方式、面对困难的归因方式以及面对困难的感知方式。
面对困难的回应方式,一般要么是家长训斥孩子,怎么不会,用训斥责备的方式加重了了孩子的打击感和自责感,让孩子困难感加大。要么是家长心疼孩子,主动帮孩子放弃,让孩子失去了坚持战胜困难的成就感。
面对困难的归因方式可以有四种,内在的有能力不够、努力不够,外在的有运气不好,任务难度大。如果归因为外在原因,那么孩子很容易就会放弃,如果归因为能力不够,则孩子很容易会有挫败感,畏难情绪加大,因为能力一时半会儿很难提高。当归因为努力不够时,就会有了提高的可能。
面对困难的感知方式,当孩子对一件事的兴趣爱好兴奋激动等正面情绪大于负面情绪的时候,他对困难的感知程度就会下降,所以我们要提高孩子对事物正向积极感觉。
那么如何降低孩子的困难感呢?除了帮助
知道了原因,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呢?
一是做孩子的支持者。支持孩子放手尝试,必要时给予支持。比如让孩子自己感知游戏中的胜负,让他自己体会输赢的感觉,可是发现他始终迈不过去输赢的坎时,输了就哭鼻子,怎么破?推荐一个小办法,想个咒语给她,小样,我还不信了,看我下次不赢你!孩子念了咒语,从挫败感中脱离出来,产生了对赢的不服气感觉,一下子就又升起来了继续战斗的欲望。
二是帮助孩子归因。前面说了孩子的归因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应对方式。那么当孩子挫败感的时候,我们帮孩子归因为努力不够上。比如,当孩子认为数学学不好时,帮助他一起分析,有没有考的好的时候,如果有,是为什么考得好?是因为那时候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练习等等,用对了方法,努力了就能提升。如果归因为运气和考试简单,那么让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来做题目,无论如何也做不对,也就是说再好的运气和简单的题目,也是需要好的基础和足够努力才能实现。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不容易放弃,而会知道一定有办法,只要想办法加上努力就能完成。
三是帮助孩子分解任务。当一个任务孩子感觉困难时,帮助他分解任务,并且注意连续性。再陡的坡,相邻的两个点也是平坦的。所以帮助孩子分解任务,并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把大任务分解成为连续的多个小任务时,孩子执行起来就会顺畅很多。比如把洗碗的动作,分解为一收碗、二收盘子、三抹桌子、四洗碗、五洗盘子、六洗抹布、七冲碗、八冲盘子、九收碗、十收盘子、十一洗锅、十二摸灶台,十三洗抹布。这样一分解孩子就会做了。
最后,想说的是这些不单单是针对孩子。我们大人面对困难其实也是同样的。如果降低我们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困难感呢?我想做自己的支持者、帮助自己归因,以及分解任务,也是同样可行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