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校图书馆可借的最新的只到第二版,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这种书,时间并不会读者带来多大的不来源于我自小就喜欢问自己一些奇怪的问题,答案往往苦思不得解,我一度认为这是我逻辑不够研究。可接触逻辑学的我仍然觉得得不到答案,于是我决定探究一下哲学。于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这个名字感觉听过,却记得不太清,或许中国对哲学发展不够推崇的缘故。不过从书中来看,引用的古文可长可短,其必定是学富五车。又将中国杂乱无章的哲学思想进行整理。在我看来,是一件很耗费力气的事。
哲学这是一门深入生活,又超脱生活的学科。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个人的哲学体系,至少这个人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我今年二十一岁,刚好够认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的时候,也刚好相遇这本书。倾向于它做启蒙,是因为它没有过长的篇幅,更因为它是我所熟悉有听说过的,而不像看西方哲学一头雾水。现阶段我想达到的目标是我知我,我行我。意思是我了解我自己,我的行动也皆出自我内心,二者相辅相成。
这本书在开头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它将佛学与佛教,道家与道教,区分开来。我想,这挺好的。宗教在我看来总有些极端。佛教有如来,道教有一尊二组三清四御五老。具体形象化之后,就有了喜恶,也就不喜欢了。而自中国古代诞生的儒家著作和道家著作往往极富暗喻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随着时间反而历久弥新。
探究中国的哲学简史,便要从它的背景开始说起,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大多数时候是内陆国家,以农业为主。由此也就造就了中国哲学家的务实,不同于西方哲学家的抽象思维。而在早期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争锋中,“入世”和“出世”是他俩的显著区别,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在中国的历史中,不仅仅有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些都是相对于当时的上层社会而言。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家族制度。儒家思想的一大部分就是它的理论表现。
在早期的中国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很大一部分流传下来的思想都是为了维护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了他们所服务,相对于平民百姓,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读书人可以为官,有利可图,又推崇这些,也可著书立书,才可流传至今。
写了这么多,我又在想,我为什么读哲学,是为了那些曾经自己疑惑的问题,而不是这本书,但不可否认它的确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就如秦时明月中特别推崇的墨家。其实相关著作我也看过,不知它为何没落。而这本书恰恰有了说明了它的本质。自然前因后果就明白许多了。识文断字的人也都知道。中国有段思想极其炫丽的时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可惜焚书坑儒,毁了多少书籍,我们遗失了多少无价的思想。而后人将这些思想概括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儒家不必多说,我们最为熟知。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也因为一部动漫被年轻一代所知晓。阴阳家让我想起了道家的太极,还有周易,大概是有内容穿插的吧。法家著名人物有韩非子,秦始皇的严厉的法律条文估计和他有很大关系。现在不也讲究依法治国吗。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法也很重要。墨家前面提过,而我渐渐明白为什么当初大家喜欢墨家,因为他的人员来自于中下层人民,至少和我们有相同之处。名家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诡辩”,其实我不认同他的逻辑,就如我曾经的提问习惯,追根逐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都是概念性的问题,以至于询问什么是概念,才让我渐渐放弃了刨根问底的习惯,以至于提问到自己都晕了的问题,导致我对名家没有什么好感。纵横家我们最熟悉的便是春秋时期的谋士,他们大多是纵横家。关于杂家,书中描述“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我想那些当官的差不多都这样了。那科举考试也就差不多要博览群书了。农家不必说了。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可惜会写字思考的大多不愿种田,种田的不愿识字,而向那些隐士也从未想过发展农耕造福百姓。导致农家的发展迟缓,著作很少。一直以来靠的是口口相传。小说家,被其他古人不耻,如今四大名著,却是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不得不读的书。在当今时代,最受欢迎的书大概就是小说了吧。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很痛恨关于这些思想做个简单的介绍,没头没尾的,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如今差不多都有了来源和开头。从第一次自主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在想到底应该写什么,是按照那些读书方法的书上说的,还是写书评,还是写书的介绍。到最后还是觉得自己想到哪便写到哪,也不错。然而我的疑问仍在继续,想找一本贴近生活的书,帮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