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宵宝
南通一模卷: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
![](https://img.haomeiwen.com/i4086540/071e93695e585562.jpg)
最美的旋律
(宵原创,随笔改写考试作文)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响最美的旋律,成为生命的主角。
我选择了朱丽叶。
从小到大,我没有尝试过表演,甚至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也只拣旁白。可当拈到的白色纸片皱皱巴巴地在手中展开,“英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突然有了尝试当主角的念头。
那似乎是密集如雨的鼓点声在心里澎湃:是十年芭蕾舞和主持的舞台经验敲出的信心,是对手强劲和纯英文表演的挑战激起的斗志,更是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意念打出的气概。
期初考试刚落下帷幕,文娱部部长便送来了周三活动课过课本剧的通知。我们面面相觑,自从年前磕磕碰碰整出了古英语和英语穿插的剧本以后便再也没碰过,甚至连台词都没读熟。而我们的对手一班寒假早已排好,她们班的主角是我初中同班同学,三年来拼得你死我活,为成绩,为比赛机会,而如今又鬼使神差地杠在一起了——虽然我们都早有预感。一种无形的压力蜷在倒计时里,像一把越来越挨紧脖子的利刃,任凭滴答滴答流淌的分秒将它推向我。那金属性的钟声将我的专注力一点一点地攒在了一起。
我打算孤注一掷。 既然选择了主角,便要敢于承担。
那是有史以来最充实或者全是过饱和的晚上——第一节晚自习上完便拎着书包去劳技教室奉献出第二节晚自习给排练,作业是卖力找各种间隙写上几笔。我不害怕,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花时间补回来;我不后悔,因为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让自己失望。仿佛耳畔时刻有笛声高昂婉转,将我的精神向上提拔。一开始,没有默契没有感觉,拉起手来像在打架,对视起来噗嗤便笑出声来。可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一次一次地停顿,不厌其烦地去抓一个眼神,去练一个音调,去正一个步伐。每一帧,每一帧——剧本上标注得密密麻麻,群众演员们也能莫名流利地背出我和车的台词。渐渐地,那对月亮的誓言像极了爱情;渐渐地,那迷离的眼神聚焦在了一起。
可是,最要命的是结尾对白的动作总是捉摸不透。慌乱、沮丧中猛然记起音乐老师说过:当你完全融入了角色,动作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 于是,像个饥饿的猎人捕捉猎物,我用心地抓:抓她的羞涩,她的惊喜,她的忧愁,她的绝望。渐渐地,我身体里的自己越来越少。那天,我编了头发,画了淡妆。穿上了金色白色织成的华丽丽的拖地长裙。那十分钟,我忘了台下的评委和观众。我的世界只剩下朱丽叶和罗密欧。当我哽咽地呢喃着“He is my destiny(他是我的宿命)”时,我的眼里分明有泪。
95点多分!!!似乎有悠扬欢快的芦笙在鸣响,心神荡漾!我没有激动得哭出来,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整整一个星期,晚自习那栋楼的劳技教 室都是亮着的,也只有劳技教室是亮着的!
(晓静老师的建议:灯可否贯穿始终)
我们是第一。不值得骄傲,因为所有成绩在取得的那一刹那,一切便归零了。只是这个主角的经历对我来说是无价的,它像淡淡的古琴声,一弦一弦勾勒丰满我的生命。
人生的乐章中,我用朱丽叶奏响了青春最美的旋律,朱丽叶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美的主角。
南通二模(通泰杨20190328)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
一、审题与立意
1.审题
材料的第一句话“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讲述的是“起点”的字面义,起点既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材料的第二句话“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强调了“起点”的内涵,说明了“起点”对特定对象的行为意义。
人生、自然、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但其发展的阶段纷繁复杂。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婴儿的啼哭,幼芽冲破大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新的生命的起点;今天相对于昨天,这是时间的起点;此峰相对于彼峰,这是空间的起点……每个阶段都是一个起点,每个阶段的起点,又是新的希望与开始。任何时候从任何一个正确的起点大胆地走下去,都有可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但相对于过去来说,每一个起点都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是新的开始,但不能忘记过去。
理解材料时,要明确“起点”的内涵。可以选择前者“从零起步”,也可选择后者“新的出发”,辩证看待终点和起点。无论选择哪一种内涵,一定要说清其内涵,讲明其理由。
2.立意
材料中的“起点”有两个内涵,行文时不能脱离这个立意,但立意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如“从零起步”意味着起点是一张白纸可以尽情描绘,应长远规划;如“新的出发”意味着努力途中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对传统的继承……无论如何立意,须在这两个内涵层面中自圆其说,且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苏锡常镇二模卷: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材料第一句,展示了这样一个因果逻辑:
有勇气→不自欺→承受别人的目光
或者是这样一个因果逻辑:
有勇气→不自欺 and承受别人的目光
因为受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提出的“自欺力”影响,我们很容易把材料中的“自欺”理解为自我麻醉。由此建立起的“勇气”与“自欺”的因果联系,就是:一个人要用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
“勇气”再加“承受”,说明“别人的目光”是带有批评意味的。而“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类说法,让“别人的目光”带有贬义。由此建立起的“勇气”与“承受别人的目光”的因果联系,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会发现,这样理解下的“不自欺”与“承受别人的目光”是有不同的前提的,表示成逻辑图像,应该是:
有勇气→不自欺;有勇气→承受别人的目光
或者:
有勇气→不自欺 or 承受别人的目光
所以,我们虽然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一篇主题为“正视自己”或“做自己”的文章,但总觉得没有阐释出材料第一句话的完整内涵。
对“自欺”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自欺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逃避方式有两种:
一是无视客观,掩盖现实,以逃避自责,其表现为自说自话,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某些日本右翼政客的否认南京大屠杀;
二是否定自我,屈从现实,以逃避焦虑,其表现为自抑自饰,比如刘阿斗的“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吕纬甫的敷敷衍衍、无乎不可。
能跟“承受别人的目光”达成一致的,当然是后一种“自欺”。萨特专门论述过这种自欺是对自我存在的逃避,而人应该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价值,并为他的选择承担责任。
自欺的原始活动是为了逃避人们不能逃避的东西,为了逃避人们所是的东西。然而,逃避的谋划本身向自欺揭示了存在内部的内在分裂(人不是其所是,比如我的梦想是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不是哲学家,所以我是分裂的)。自欺希望成为的正是这种分裂。真诚力求逃避我的存在的内在分裂而走向真诚曾应该是而又全然不是的自在。自欺力求在我的内在分裂中逃避自在。但是它否认这种分裂本身正如它否认它本身是自欺一样。自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人的存在的所有谋划的直接而永恒的威胁,是因为意识在它的存在中永远包含有自欺的危险。这危险的起源就是:意识在它的存在中是其所是同时又不是其所是的。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所以,材料中的“一个人”并不是有缺陷的人,而是与众不同的人,材料中的“勇气”并不是知错能改的勇气,而是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敢于承认自己不同于人,敢于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
那一次尝试
(宵原创,随笔改写考试作文)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勇敢地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响一曲动听的生命的旋律。
那天,我勇敢地选择了扮演朱丽叶。
从小到大,我没有尝试过表演,甚至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也只拣旁白,我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展示。可当拈到的白色纸片皱皱巴巴地在手中展开,“英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突然有了尝试的念头。那似乎是密集如雨的鼓点声在心里澎湃:是十年芭蕾舞和主持的舞台经验敲出的信心,是对手强劲和纯英文表演的挑战激起的斗志,更是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意念打出的气概。
期初考试刚落下帷幕,文娱部部长便送来了周三活动课过课本剧的通知。我们面面相觑,自从年前磕磕碰碰整出了古英语和英语穿插的剧本以后便再也没碰过,甚至连台词都没读熟。而我们的对手一班寒假早已排好,她们班的主角是我初中同班同学——很优秀的女孩。英语口语,她很专业;故事表演,她很擅长。和她杠在一起,我能感觉到周围的异样的眼光。一种无形的压力蜷在倒计时里,像一把越来越挨紧脖子的利刃,任凭滴答滴答流淌的分秒将它推向我。那金属性的钟声将我的专注力一点一点地攒在了一起。
只有孤注一掷。 既然选择了,便要敢于承担。
那是有史以来最充实或者全是过饱和的晚上——第一节晚自习上完便拎着书包去劳技教室奉献出第二节晚自习给排练,作业是卖力找各种间隙写上几笔。我不害怕,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花时间补回来;我不后悔,因为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让自己失望。仿佛耳畔时刻有笛声高昂婉转,将我的精神向上提拔。一开始,没有默契没有感觉,拉起手来像在打架,对视起来噗嗤便笑出声来。可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一次一次地停顿,不厌其烦地去抓一个眼神,去练一个音调,去正一个步伐。每一帧,每一帧——剧本上标注得密密麻麻,群众演员们也能莫名流利地背出我和车的台词。渐渐地,那对月亮的誓言像极了爱情;渐渐地,那迷离的眼神聚焦在了一起。
可是,最要命的是结尾对白的动作总是捉摸不透。慌乱、沮丧中猛然记起音乐老师说过:当你完全融入了角色,动作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 于是,像个饥饿的猎人捕捉猎物,我用心地抓:抓她的羞涩,她的惊喜,她的忧愁,她的绝望。渐渐地,我身体里的自己越来越少。那天,我编了头发,画了淡妆。穿上了金色白色织成的华丽丽的拖地长裙。那十分钟,我忘了台下的评委和观众。我的世界只剩下朱丽叶和罗密欧。当我哽咽地呢喃着“He is my destiny(他是我的宿命)”时,我的眼里分明有泪。
95点多分!!!似乎有悠扬欢快的芦笙在鸣响,心神荡漾!我没有激动得哭出来,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整整一个星期,晚自习那栋楼的劳技教 室都是亮着的,也只有劳技教室是亮着的!
我们是第一。不值得骄傲,因为所有成绩在取得的那一刹那,一切便归零了。只是这个勇敢尝试的经历对我来说是无价的,它像淡淡的古琴声,一弦一弦勾勒丰满我的生命。
努力没有白费。
人生的乐章中,我勇敢地选择了朱丽叶,用她奏响了青春最美的旋律。
附:一弦(宵原创随笔)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我选择了朱丽叶。
从小到大,我没有尝试过表演,甚至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也只拣旁白。可当拈到的白色纸片皱皱巴巴地在手中展开,“英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突然有了尝试的念头。
那似乎是密集如雨的鼓点声在心里澎湃:是十年芭蕾舞和主持的舞台经验敲出的信心,是对手强劲和纯英文表演的挑战激发的斗志,更是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意志打出的气概!
一鼓作气,是宫弦。
期初考试刚落下帷幕,文娱部部长便送来了周三活动课过课本剧的通知。我们面面相觑,自从年前磕磕碰碰整出了古英语和英语穿插的剧本以后便再也没碰过,甚至连台词都没读熟。而一班寒假早已排好,她们班的朱丽叶是我初中同班同学,三年来拼得你死我活,为成绩,为比赛机会,而如今又鬼使神差地杠在一起了——虽然我们都早有预感。一种无形的压力蜷在倒计时里,像一把越来越挨紧脖子的利刃,任凭滴答滴答流淌的分秒将它推向我。那金属性的钟声将我的专注力一点一点地攒在了一起。
鸣金收心,是商弦。
我打算孤注一掷。
既然选择,便要承担。
那是有史以来最充实或者全是过饱和的晚上——第一节晚自习上完便拎着书包去劳技教室奉献出第二节晚自习给排练,作业是卖力找各种间隙写上几笔。我不害怕,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花时间补回来;我不后悔,因为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让自己失望。仿佛耳畔时刻有笛声高昂婉转,将我的精神向上提拔。一开始,没有默契没有感觉,拉起手来像在打架,对视起来噗嗤便笑出声来。可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一次一次地停顿,不厌其烦地去抓一个眼神,去练一个音调,去正一个步伐。每一帧,每一帧——剧本上标注得密密麻麻,群众演员们也能莫名流利地背出我和车的台词。渐渐地,那对月亮的誓言像极了爱情;渐渐地,那迷离的眼神聚焦在了一起。
初审是第一个表演的,我似乎声音在发颤,可当我的台词念出口,我便不是我,而是陷入爱情的朱丽叶。我调整,调整着什么时候应该看台下,什么时候应该看他。当我看到面试老师的笑容时,我明白我们是成功的——下周三正式表演。
“是不是太快了,我们还没……”在团委,我支支吾吾。
“但你的朱丽叶演得很好。”前面的刘佳老师转过头来说。
“好。”
那丝高昂的笛声愈发嘹亮。
昂扬前进,是角弦。
像个饥饿的猎人捕捉猎物,我在抓。抓她的羞涩,她的惊喜,她的忧愁,她的绝望。我身体里的自己越来越少。只剩结尾对白的动作捉摸不透,但是音乐老师说当你完全融入了角色,动作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 那天,我编了头发,画了淡妆。穿上了金色白色织成的华丽丽的拖地长裙。那十分钟,我忘了台下的评委和观众。我的世界只剩下朱丽叶和罗密欧。当我哽咽地呢喃着“He is my destiny(他是我的宿命)”时,我的眼里分明有泪。
95点多分!!!在场的各位呆滞了——遥遥领先的分数。似乎有悠扬欢快的芦笙在鸣响,心神荡漾!我没有激动得哭出来,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整整一个星期,晚自习那栋楼的劳技教室都是亮着的,也只有劳技教室是亮着的!
鼓瑟吹笙,是徵弦。
截至上周,所有班级都陆续表演过了。我们是第一。不值得骄傲,因为所有成绩在取得的那一刹那,一切便归零了。只是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无价的,它像淡淡的古琴声,一弦一弦勾勒丰满我的生命。
努力没有白费。
浅淡素静,是羽弦。
人生的乐章中,我用朱丽叶奏响了最美的旋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