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旅行】生成性课程资源管窥——谈诗词默写中出现的错误(旧作)

【阅读旅行】生成性课程资源管窥——谈诗词默写中出现的错误(旧作)

作者: 野径绿潭 | 来源:发表于2019-06-23 11:01 被阅读0次

    [摘要]诗词默写,学生难免出错,教学传统的做法要重新审视,要确立其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地位;默错的主要类型分为音同(近)、形近、义近、境近四种,无论何种错误,都要积极待之,追寻其最大的生成价值。

    [关键词]  资源  生成 

    高中生能背诵一定篇目的古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而默写也一直是教师督促检查学生背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默写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严格遵照诗词原型予以纠正,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学生也严格遵守这个规则,惟恐越雷池一步,事实上,考试阅卷时也依据这一规则给分。常年如此,理所如此。然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一传统做法而有新的作为呢?

    首先,默写中出现的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要求,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因此,学生的困惑、问题、体验、情感等等,就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默写中出现的错误,就是这样的供师生共同利用的宝贵资源,而非尽可抛弃的“垃圾”。另方面,从诗词本身来看,诗词并非学生必须识记的静态的可能性课程资源,它既非课程的终点也非课程的目的,而是点燃学生审美思维火炬的原材料,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课堂资源。所以,诗词默写不是简单的原型复制,教学重心应放在学生何以出错和对错误的观照上。还有什么比师生“出错”“析错”“纠错”的探究课堂更富活力,更为美丽,更有价值的呢?而事实上,学生犯的错误,除了可笑的、单纯的,还有美丽而高级的,下文中我将会提供丰富翔实的案例。

    其次,默写中出现的错误具有生成性。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生成课程中,诗词默写的错误往往潜蕴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互动中,促进这些错误发展、增殖、生成,是生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默写中的错误具有不同等级,低级错误共性不强,也易辨识,其生成价值不大,高级错误典型性强,蕴涵着合理性,其艺术价值有的甚至超越了原诗词。对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集中生智辨别,敏锐快捷选择,自由民主探究,不可埋怨回避、弃之不理,消极待之。还有什么比源于学生的学习错误的生成更为深刻,更为精彩,更有意义的呢?

    下面将结合默写中出现的错误的主要类型,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开掘生成性课程资源价值的重要性。

    1、改用音同(或音似)字。

    这种错误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盖因学生对诗词字未咬文未嚼,理解相对肤浅而致。然而,有不少错误是可以来审视的,是可以来兴味的。在教学预设时,教师也许未涉及或理解不深,但是,在教学互动中,会生成师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学生将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涵”字写成“含”,不过,同音,意又相近,敦好呢?我意识到这是个具有很好的生成价值的问题。经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我们发现:首先,“涵”是书面语,而“含”则是口语,从全诗来看,宜用书面语;其次,由“涵”,我们很容易想到“包涵”“涵养”“海涵”“内涵”等,由此可见,“涵”字重于内在美,而“含”仅是把江和秋影的位置写明而已,太表面化;第三,江水是流动的,是荡漾的,秋影和雁影,“涵”于水,“涵”字就极具了灵动感,这绝非镜子所可比拟的;第四,秋影包容于水,水波荡漾,而影亦婆娑,彼此难分,“涵”字又多了“交融”之意。这些,是我预设时根本没思考过的。

    默写赵嘏诗《长安晚秋》,好几位学生把首句“云物凄凉拂曙流”的“物”自然地写成了“雾”。我说问学生们:这么改写,好不好?结果竟有大部分学生说好。有学生说,“云雾”是约定俗成的;有学生说,课本注释“云物”时,就解释说“即天上飘拂的云雾”。但也有学生敏锐地发现说,“雾”应是较重的,“拂曙流”不太适宜,而“物”却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却正好与整首诗词的“悲凉”情感基调相应。这种解释,使莫衷一是的我和不少学生醍醐灌顶,心悦诚服。

    再举个音似的例子。李颀诗《送魏万之京》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一句,默写时,几位学生将“曙”写成了“树”。“曙色”与“树色”,哪个更好呢?事实上,课本上用“树色”,而教参的“名家赏析”则用“曙色”。学生两派分立,群情激昂。有学生认为“树色”好:深秋树已光秃秃的,颜色是灰色,满眼一派萧瑟,诗人用拟人手法,把天寒与心寒用一个“催”字贯通了;“曙色”是黎明时的,是暖色调,与游子的悲秋客愁之情是不一致的。但有学生认为,“曙色”好:一来与后句的“向晚”对应,说明一日行速,而诗的最后两句说时光易蹉跎,前面“朝闻”“昨夜”“向晚”,再加个“曙色”皆指光阴易逝;“曙色”虽说是暖色的,本可给人以温暖,但却“催寒近”,正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科学精神对审美是有用的,但这种缘错而生成的探究过程,即便是悬而未决的,恐怕正是诗词教学的主旨吧。

    2、换用形近字。

    汉字中形近字大量存在,不易辨识,同时诗词语言精粹,跳跃性强,加之学生对诗词未充分理解,因此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也比较高。

    举个例子。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有句“秋尽江南草未凋”,有学生结果将“未”写成了“木”,只一字之差,会不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呢?结果有不少学生觉得改得好。理由似乎很正当而充分:秋尽了,江南的草木凋零了,再说,很多诗词不正习惯于将送别置于秋的时空中吗?中华文化不正有种悲秋的情结吗?但,有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首先,若用“木”,与全诗语境不一致:诗人不堪“秋尽”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格外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地的故人;若是一片秋气肃杀的寒冷夜晚,“玉人”冻得瑟瑟发抖地吹着洞箫,这样的明月夜诗意全无;小杜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是对朋友的思念与调侃,那就注定了诗情是温暖的而不是萧索的。其次,从诗人本身来看,小杜乃风流倜傥者,乃性情开朗者,乃面对秋景却一反传统地神气高扬地大唱“霜叶红似二月花”者,悲秋似乎与其气质相去甚远。这种入木三分的分析博得了全班的赞叹。一笔之差,千里之遥,然而却碰撞出审美探究的火花,点燃了个性发展的火炬。

    3、改用义近字。

    这种错误在默写中也常发生,其生成价值往往较大。汉语中往往一个词拥有不少近义词,而就具体的一首诗词而言,众多近义词中,往往只有一个是最切合语境的。为什么只有这个最合适而不是那个,是诗词鉴赏的基本功之一。

    前面提及的赵嘏诗《长安晚秋》首句“云物凄凉拂曙流”,有学生将“凄凉”默成“凄清”。这似乎是学生无意识犯的“错误”,可这个“错误”在教参“名家赏析”部分中也有,说是“诗中‘凄清’二字”,看来,恐怕这和《唐诗宋词选读》的版本不同。不过,讨论一下“凄凉”和“凄清”孰优,应该是个不错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大部分学生赞同“凄清”更好,基本理由有三:“凄清”有“清静”的意味,而诗中所描绘景象都是非常清静的;从词典解释来看,“凄清”内涵包含了“凄凉”,所以意味更为丰厚;两词虽同样表客观,亦表主观,但是,侧重点不同,“凄清”更侧重于客观,正好与“云物”相应,而“凄凉”主观色彩太浓,雕琢痕迹太重了,不太好。

    李颀诗《送魏万之京》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有学生将“莫”写成了“不”。两者间的区别是很细小的,但也是很精妙的。经过探讨,我们领悟到,两者虽是近义词,但是,“莫”字胜于“不”字。“不”字可以理解为“不可以”“不能够”“不敢”等等意思,不确定,而“莫”字呢?就是“不要”的意思,诗人李颀对晚辈朋友魏万以长者的身份和口吻予以警勉,这“莫”字最能体现这种谆谆告诫之情了。

    4、换用境近字。

    默写时,有学生偶尔会用些与原词语表达的意境相近的字,一般而言,这种境近字的生成价值较大。“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指向,以赏鉴的姿态来对待默写中的境近字,是有效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好方法。

    还是以刚提到的李颀诗《送魏万之京》为例。默写时,有学生将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的“愁”写成了“云”,应该说,“愁”和“云”所烘托出的意境是很相近的,不过,有学生认为,“云”字反而更好,把深秋那种天高地迥的特点揭示出来了,同时,鸿雁哀鸣于云端,高处不胜寒,整个苍穹都充斥着一种凄婉,含蓄蕴藉。但有学生却持不同意见,认为,“愁”字更好,游子客过他乡,重山阻隔来路,鸿雁凄婉鸣叫,几重愁?此时一个直露的“愁”字不由自主地喷薄而出,“愁”上加“愁”,不是更富感染力吗?对此,你能武断地说孰好孰劣吗?

    默写欧阳修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时,有学生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门掩”写成了“帘卷”。这是一个客观错误,却也是一个高级而美丽的错误,错得令人怦然欣喜。课本中有关“帘卷”的诗句经常发现,比如王勃《滕王阁》中“珠帘暮卷西山雨”一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句。默错的同学,固然因背诵不准而错,但他却能机智地调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说明他已将“帘卷”之境、美学中“隔”的艺术内化成自己的血肉了,而且,错得是几近天衣无缝。幽深庭院中,心如庭院幽深的那位女子,亲睹“雨横风狂”摧残暮春,念及自己的凄苦身世,恨及自己的韶光憔悴,一个“帘卷”黄昏的细节,不正刻画了主人公内心孤寂而又无奈的悲惨世界吗?当然细想来,“门掩”却可有两种意味:一是表示当时的情状,斜晖与门静默,是无声之处见真情;二是女主人公“掩”门,或是因她不堪看到“雨横风狂三月暮”的景象,或是因为她“无计留春住”的愁怨与无奈,是细节之处有真味。究竟哪个最好,这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也许就在于问题本身的探究过程。

        综上所述,学生在诗词默写中出现的错误,在新课程背景下,是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反思传统做法,并做出相应的改进。用生成和资源的眼光来审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其意义更是不待而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旅行】生成性课程资源管窥——谈诗词默写中出现的错误(旧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di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