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更文,给儿子上课的备课笔记合体版。实施起来的结果,就是一节课没有讲完。
之前没有时间演练,后来查了一下,正常语速每分钟240个字左右,7千多字的时间大约是半小时。再加上互动环节,提问环节,时间就有点紧了。怪不得会说不完。
而且还时不时地会有同学会打断我问问题,开始还叫我阿姨,后来就叫我老师,好严肃的样子。
当时我其实是留了一手的,万一忘词了就想起来多少讲多少,这样很快就会讲完。但我并没有忘词,应该是写备课笔记加深了印象。
这里说的“不知道”,不是说不认识,而是大家不知道的、或者很少知道的、诗人们的另一面。
也就是说,在今天的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看这些诗人们。
本次介绍共分为五个部分:
1.你都知道哪些诗人?
2.你印象中的诗人是什么样的?
3.重新认识诗人
4.假如诗人……
5.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
1.你都知道哪些诗人?
李白?《静夜思》
杜甫?《绝句》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骆宾王?《咏鹅》
柳宗元?《江雪》
苏轼?《题西林壁》
2.你印象中的诗人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对诗人都有一个印象。
身高?体重?肤色?
喜好?性格特点?胖不胖?帅不帅?漂亮不漂亮?
什么口音?有什么兴趣爱好?
是像秦始皇一样?小李飞刀?楚留香?杨过?西装革履?还是酷酷的皮靴机车?
来看看真实的诗人: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比如白居易,比如骆宾王。
3.重新认识诗人
(1)酒的代言人
曹操。
曹操是一位文韬武略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为什么是奸雄呢?首先,承认了他是一位英雄。其次,他不是纯粹的英雄,还夹杂了“奸”的成分。
曹操素有大志,雄才大略,有大智慧,大格局。他也很奸诈,善于用阴谋和狠毒的计策去算计别人。他有一句名言: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在他五十多岁的一天,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回忆了自己的过往,忽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啊,有那么一点伤感,于是写下了《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他当时真正的想法:什么能排解忧愁呢?只有喝酒。
现代人在给杜康酒做宣传时,引用了曹操的这句名言。如果曹操知道多年后他的诗用在了广告上,想必是要追踪代言费的。
(2)饮酒误江山
曹植。“三曹”之二,也为之首。
曹操的儿子都很优秀,曹丕,曹冲,曹植。曹冲早年夭折。曹植的光芒是最大的,也是最讨曹操喜欢的。曹操自己没有称帝,在获封魏王时并没有着急封世子。
长子在战场牺牲后,最大的儿子就是曹丕。虽然曹丕文武双全,但在曹植面前,显得逊色了一些。曹操在这两人之间摇摆。
曹植在一次在帝王路上醉驾,还开了天子门,犯了大忌,曹操很失望,于是立曹丕为太子。
但这不是最终的结局,曹操还是想给曹植一次机会。当时曹仁正在和关羽打得火热,后来被关羽包围了。曹操想让曹植立下战功,于是让曹植去解救曹仁。结果,在出征前一晚,曹植又喝醉了。曹操彻底失望了,曹植的世子之位也就没戏了。
也有人说,这是曹丕搞的鬼。当了世子的曹丕好像更懂得运用计谋了。
(3)不作死就不会死
谢灵运。
历史上的文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清高的,穷酸的。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比如谢灵运。
谢灵运的家不是有钱,也不是富有,而是相当相当有钱,相当富有,属于顶级豪门。为什么会这么豪呢?
谢灵运的祖上是淝水之战的主将之一,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战后,各主将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富家公子都是有性格的,谢灵运也例外,于是开启了他的“作”之路。
他自认为有才华,如果天下才华有一石,曹植占八斗,其余就是他的。所以,他的眼中只有曹植。
有才华,有钱,就不听招呼,经常罢工,一言不合就游山玩水。任性的时候皇上的面子都不给。
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4)力士脱靴
李白。
李白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流传得最为广泛。甚至是在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学几首李白的诗,比如《静夜思》。
文学家们把李白定义为浪漫主义诗人,因为他的诗歌,很多时候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想象出来的、超乎现实的,是一种意象,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四川距离东北也不过几千里,现在飞机的飞行高度是万米,在那个以脚步丈量世界的年代,九万里,是什么概念?李白是怎么知道的?他飞上去过吗?
这就是李白所写诗的风格,虚构,想象,大气,洒脱。过去了上千年,他的诗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为什么他的风格与别人不同呢?这就和他的性格有关系。
李白出生在四川江油,祖籍甘肃。在当时,甘肃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地,比如匈奴。匈奴和蒙古族一样,属于游牧民族,他们的性格特征大致相同。
游牧民族的日常,就是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驰骋,策马奔腾。他们的性格粗犷,不羁,潇洒。曾经有位蒙古人就建立了一个帝国,打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那人就是成吉思汗。
李白当然也继承了这个特点,有通天的才华,行为上放浪形骸,容易得意忘形,特别是喝了酒以后。正是因为这个,一直想依靠才华谋求一官半职为国家做贡献的李白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直到年龄40+的时候,在别人的推荐之下,李白得到了一份在宫里给皇帝起草诏书的工作。皇上对他也比较赏识。
有一次给皇上做工作的时候,他刚好喝得有点在状态了,文案一写也进入了状态,灵感顿时来了很多,忘了周围的环境,让身边的人磨墨。这个身边的人,就是杨贵妃,杨玉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主角。
除此之外,李白还让身边的高力士给脱鞋。高力士这个人心胸狭窄,手里有些权利,他当然不愿意给李白脱鞋。脱吧,不情愿,不脱吧,皇上还在,高力士只有拧着鼻子给李白脱了鞋。后来,高力士还是找机会把李白给惩罚了。
(5)一见钟“情”
元稹&白居易。
此一见钟“情”非彼一见钟情。如果说友情,特别是诗人间的友情,就不得不提元稹和白居易。
白居易大元稹几岁,本来是没有交集的。在一次出去玩儿的时候,白居易和弟弟及朋友走散了,找也找不到,就在一棵树下打了个盹儿,梦见了一位骑马的风度翩翩的男子。当时的白居易正准备备考。
一天在长安街上,看见了一位骑马的男子从眼前路过。白居易当时就疑惑了,这个人看起来怎么那么眼熟呢?仔细想来,原来是梦里见过。
一聊才发现,太多相同之处了,就好像今天的聊天,你我都在简书,喜好相同。再一聊,读过同一本书,观点相同。就这样,元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一起备考,一起为官,互赠诗篇。
(6)晚飞苏
苏洵。
苏洵是“三苏”中的父亲,其余两位是他的儿子,分别是苏轼、苏辙。
为什么说他是晚飞苏呢?因为他在学术上起步比较晚。比较幸运的是,苏洵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面对整天玩乐的苏洵,亲友看不过去了,当着他父亲的面说他不读书,也就意味着不考取功名。他父亲倒是很乐观,告诉大家:他想读的时候会读的。这种心态,我们现在的家长需要多学习一下。
知子莫若父。果然,在苏洵27岁的时候,他忽然想读书了,想上进了,于是开始发奋读书。想必苏洵的老父亲此时很欣慰,他的儿子终于开窍了。
苏洵48岁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一起进京科考。结果是两个儿子高中了,他没中。苏轼还获得了第二名。
这和我们现在的家长貌似差不多,自己不卷,孩子们卷。他的两个儿子真的是太卷了,苏轼还是第二名。
(7)逗比苏
苏轼。
提到苏轼,大家更了解的是他的诗,他的词。那么,了解他另外一面的形象吗?
苏轼的才华不是一般的。在当时,苏轼可是很红的,像明星一样,属于顶流作词人,就连当朝的皇上都是他的粉丝。只要见到皇上看文章看得忘记了吃饭,大家不用问都知道,他看的肯定是苏轼写的。
皇上的能力怎么样暂且不说,皇上的学问还是有的,毕竟是皇家学院教育出来的,他认为好的文章,肯定是不赖的。而且苏东坡写的词,在当时的传唱度很高。这就和他学识渊博有关。
有学识的人,是有趣的。从性格本质上来说,苏轼本身就很逗,再和他的知识联系起来,就留下了很多文化的痕迹。
他有一位朋友,叫刘贡父。这位朋友生病了,病愈后,他的眉毛也掉了,鼻梁也塌了。苏轼看着觉得挺搞笑,就对刘贡父说:大风起兮眉飞扬。还有一句关于鼻梁的,这里就不说了。
晚年的苏轼喜欢养生,他对朋友钱勰说,他喜欢吃清淡的,喜欢米饭、萝卜和汤。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他喜好中的一部分,除了这三样,其实他还喜欢吃肉。应该说,相比于这三样,他还是更偏向于肉食。
钱勰既然是他的朋友,自然很了解他,一天决定请他吃“三白”,当地默认的三白是白鱼、白虾和银鱼。苏轼听后很高兴,欣然前去赴约。到了一看,原来招待他的三白就是他对别人说的“三白”。
自己挖了坑,自己跳了。
(8)三苏之“吃货苏”
苏轼。
苏轼是有品味的,也是爱钻研的。苏大诗人会生活,有智商,有才华,有情趣,也会吃,更善于做菜。这可能与他的出生地有关,四川眉山,美食不少。
在不同的时期,苏轼出品了不少的美食。
黄州为官时,猪肉特别便宜,“富者不肯吃,穷者不解煮”,他觉得挺遗憾的。
在宋朝的时候,富人家不屑于吃猪肉,穷人则是不懂得烹调的方法,猪肉中有腥气。苏轼反复尝试后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会做鱼,东坡鱼,做法也很简单易行。
苏轼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东坡汤,专门推荐给和尚吃。他有一位铁杆儿的和尚朋友,两个人经常打嘴架,一对儿忠实的损友。
还有一道著名的菜,就是东坡肘子,汤汁乳白,猪肘烂软,肉质细嫩、肉味醇香、有嚼头,肥而不腻。这最早也是大诗人发明的。
此外,还有东坡豆腐、东坡肉、东坡春鸠脍等。
大诗人做官之余除了写诗,还研究美食。再清苦的环境,也过得有滋有味。
(9)三苏之“乐观苏”
苏轼。
纵观苏轼一生的仕途,是相当坎坷的,起起伏伏。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他都能做到坦然接受,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上面提到了他有一个出家的朋友,这位朋友在他不如意的时候,也能陪着他。陪着他谈天说地,还陪着他相互调侃。这位朋友叫佛印。
在苏轼被贬期间,有一次和佛印去河边游玩儿,看到一条狗在啃骨头🦴。苏轼看到后要和佛印对对联,他出了上联:狗啃河上骨(河上=和尚)。佛印也不简单,随口对出了下联:水淹东坡尸(诗)。
对完对联估计两个人都哈哈大笑吧,谁也没让对方占着便宜。
苏轼有时候还捉弄佛印,他叫佛印过来吃“半鲁”。佛印不知道何为半鲁,好奇就去了。结果一看,原来是鱼。所谓的“半鲁”,其实就是鲁字的上半部分——“鱼”。佛印是出家人,让人家吃鱼,真的好吗?
佛印也不简单,选了个日子也请苏轼吃“半鲁”。有了上次的经验,苏轼就去了,他以为佛印请他吃鱼,结果在佛印的院子里站了半天。原来,佛印请他吃的是“鲁”的下半部分——日,请他晒日光浴。也是“半鲁”没错。
(10)三苏之“捞兄苏”①
苏辙。
三苏除了父亲苏洵、哥哥苏轼之外,还有一位,就是弟弟苏辙。在哥哥的光环之下,苏辙显得很普通。
虽然在诗词方面苏辙没有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也不能忽视他在文学方面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深度。
相比于哥哥,苏辙比较老成,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这在他初出茅庐时便可见端倪。
当年老苏带着两个儿子去科考的时候,在皇帝的大堂之上,苏辙当着皇上的面,把当下的体制和弊端批得挺狠,皇上的脸儿估计都青了。
但是,皇上并没有追究苏辙的责任,也没有让他落榜,反而同哥哥一样,高中了。
关于苏辙和苏轼这兄弟俩,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一起长大。一起学习。
苏辙小苏轼两岁,两个人从小一起读书,习字,玩耍,调皮,捣蛋,玩儿泥巴。
一起成亲。一起科考。
在进京赶考之前,苏洵给两个儿子操办了婚事。若未成亲,一旦高中,必会有达官贵人前来说媒,想与之修好。
这里面就会有很多问题,朝廷的斗争一直都存在,答应了这边,万一又得罪了那边,这对于想入仕的苏家人来说是不明智的。思来想去,苏洵还是决定先解决兄弟俩的个人问题。
一起为官。一起升职。一起被贬。
考中之后,兄弟俩一起做官。后来又一起升了职。还有一起被贬的时候。当然,这哥俩是有区别的,多数时候,苏辙的职位是一直上升的,苏轼的职位,时升时降。
(11)三苏之“捞兄苏”②
苏辙。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题目为什么是“捞兄”呢?原因之一就是刚才讲的,兄弟情深,之二就是他的哥哥苏轼太让人操心了,经常闯祸,他只有一次次地把哥哥捞出困境。
与苏辙的沉稳不同的是,苏轼的性格比较急躁,好斗,心直口快,很容易得罪人。事实也是,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这个时候苏辙的重要性就来了,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捞兄故事。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判入狱。
那首《元日》大家都比较熟悉,作者就是王安石,就是这个王安石变法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刻苦的人,他只对经济感兴趣,皇上几次给他升职的机会,他都不去赴任,后来给了他一个与经济相关的岗位,他欣然上任。给国家一个重大的变革,是王安石的心愿。于是,开始了王安石变法,他是当时的新党。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内容,属于旧党。苏轼在一封信中被他的政敌找到了攻击新政的字眼,被皇上扔进了监狱。苏辙知道后开始给皇上上书,据理力争,为哥哥说情。
虽然苏辙也因此被贬,但好在苏轼出狱了,也被降了职。万幸的是,命还在。
旧党执政,纷争不断,苏轼反对。
后来王安石的新党倒台后,由旧党开始执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开始了各种纷争,苏轼看不惯这种行为,又开始反对。
同样,还是得罪了人,被贬了。
苏轼是一个有大爱的人,虽然被贬,但还是当地百姓的父母官。在被贬期间,他励精图治,为百姓修路,造福,尽可能的多做贡献。
这里有一个问题,做好事是有成本的,需要钱,苏轼没有多少钱,这凑那凑也还是不够,怎么办呢?没关系,他有一位能干的弟弟啊,这位弟弟职位最高的时候做到了宰相,多少还是有点家底的。
所以苏辙除了负责苏轼一家的生活之外,还要尽力去帮助哥哥做好事。
(12)三苏之“捞兄苏”③
苏辙。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位弟弟生活中的关键词:
升官:救哥哥是苏辙升官的动力。这位哥哥才华横溢远在自己之上,对哥哥很是崇拜。为了哥哥的周全,他要拼命的工作,升职升职再升职。职位越高,越有话语权,越能解救哥哥于水火之中。
散财:如果不是给哥哥花掉一部分,苏辙应该过得还算是相当可以的。哥哥犯了事儿,他要帮忙疏通关系,还要出钱给哥哥贴补家用。他的钱不需要太多,够生活就可以了,其余的,哥哥帮忙花。
救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哥哥就是哥哥,哥哥做的都是对的,被惩罚了也还是要努力相救。平生好几次不是正在救兄,就是在救兄的路上,救兄之楷模。
被贬:与哥哥苏轼相比,苏辙被贬的次数不太多,整体上是一个表现较为良好的青年,比那个叛逆的哥哥要靠谱一些。但时局动荡,谁也说不好。
由此来看,苏辙就是哥哥的头号粉丝,为了维护“偶像”,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而苏轼呢,也时刻记挂着弟弟。正是因为与弟弟深厚的情谊,他才会让弟弟帮忙,他知道弟弟肯定会帮助他,他才那么放心的、在某些特殊时期,把家眷让苏辙照顾。
在苏轼写给弟弟的作品中,那首《明月几时有》可以说是中秋第一词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苏轼和苏辙两个人的事业线趋势,苏轼的,是一条波浪线,起起伏伏。苏辙的,虽然中途也有被贬,但整体是向上的趋势的。没办法,他的哥哥需要他的强大。
(13)“醉女”①
李清照。
说到历史上的女诗人,就不得不提到李清照。即便是已经过去了上千年,李清照的才华依然璀璨。在才华面前,她的美貌显得不那么重要,虽然她的确很漂亮。
李清照的家世也很显赫,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圈子。
父亲:李格非
姐夫:蔡京
妹夫:秦桧
亲戚:王安石
公公:赵挺之
表弟:张择端
徒弟:唐婉
粉丝:宋徽宗
这只是李清照生活圈子中的一部分人,这里列出几位大家比较容易记住的。
父亲李格非: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他的职位,决定了李清照的家庭背景。李格非是一位朝廷要员,相当于现在的某省最高法院院长。
姐夫蔡京、妹夫秦桧:蔡京是李清照的表姐夫,秦桧是她的表妹夫。表姐、表妹分别来自李清照的两个舅舅家。
亲戚王安石:王安石的关系来自于表姐夫蔡京。蔡京的弟弟叫蔡卞,蔡卞的岳父就是王安石。这个关系有点远,生活中应该没有什么交集。
公公赵挺之:李清照的第一任老公是赵明诚,他的父亲是当朝的宰相。
表弟张择端:这个名字如果不熟悉,《清明上河图》应该听过吧?作者就是张择端,他是赵明诚的表弟。
徒弟唐婉:李清照的第一任老公赵明诚有位宗亲叫赵士程,他的夫人是唐婉。唐婉还有一个身份——诗人陆游的表妹,也是他的前妻,两个人原本两情相悦,但还是和平分手了。很多爱情,不是你情我愿就可以的,还是要遵守某些规则。唐婉很崇拜李清照,借着亲属关系拜李清照为师。
粉丝宋徽宗:当朝的皇上。这位皇上不太精通管理公司,最终导致这家大公司倒闭了,但是艺术成就很高。宋徽宗看到李清照的作品后就很喜欢,怎奈当时的李清照已经有了赵明诚,宋徽宗也只有远远地欣赏。
圈子里还有一些有名的人物,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当时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族。
(14)“醉女”②
李清照。
了解了如此强大的背景后,大家肯定很好奇,李清照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什么兴趣爱好呢?
官宦世家的孩子不必为生计发愁,享受生活是主要任务,所以李清照平时的喜好首当其冲的,就是喝酒,其次是打打牌,再次是写词。喝酒打牌之余写的词,流传到了现在。
我们主要就说说李清照喝酒,她都什么时候喝酒呢?从她写的词里就可以看出。
春季饮酒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在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的时候。歌声停了,玉杯空了,酒兴也尽了。唯有青灯还在闪烁,豆荧之光逐渐熄灭。伤春,伤感。
夏季饮酒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吃醉了酒,已经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不小心进入了莲藕的深处,惊得殴鹭飞起来。
秋季饮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香火就要熄灭了,酒杯中的酒也所剩无几,眼前的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加快了梧桐的飘落。梧桐落了,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让人感到孤独、冷落。更伤悲了。
送别饮酒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思乡饮酒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所以我们看李清照喝酒的时机,就是想喝就喝,主打的就是一个随意和自由,所以她生活中的旋律可以说是酒自由。
怎么样?这些诗人是不是和大家以往印象中的形象不太一样?接下来,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4、假如诗人……
提示命题:
假如诗人生活在现在……
假如李白穿越了……
假如杜甫是科学家……
5、你还知道哪些趣事?
自由发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