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曾在《北野武的小酒馆》里说过一句话:“父母应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对于这句话,不敢太肯定也不敢太否定。毕竟,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竭尽可能的爱着我们,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种感情,大概只有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能真正的理解吧。之所以不敢十分认同这句话,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好多最后走上成功的人,都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家长的支持和付出…“假如当初不是我爸的一记耳光,一顿打,可能现在的我早已经成为了罪犯”、“假如不是我的妈妈辛勤工作来给我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今天的我就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假如……”,有太多的假如,有太多的爱成就了太多的人……
这样的父母,我们可以称之为明智,但是,也要看到,也好多这样“明智”的父母也在无形中毁了孩子。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关于自杀的报道,我国每年因为自杀死亡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而在这么多自杀身亡的人数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更是触目惊心,各种压力、精神问题导致了年轻人自杀数量的居高不下,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情况的发生?听过这样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父母工作稳定,孩子特别优秀,但是因为几次考试的失利,在学校被老师训斥,在家里被家长训斥,其实也没说什么太重的话,孩子一时想不开,跳楼身亡,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孩子死后,家长在悲痛内疚之余也特别的想不通,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抗打击能力这么脆弱呢?
时代变了,家长是否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过问题?几次考试的失利,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几次考试的失利也不代表这个人一辈子就是失败的,一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换来的反而是适得其反的效果,有多少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在我们思考教育有问题时,是否思考过我们自己的不足?现在的社会,孩子有时候成为了虚荣的牺牲品,家长们站在一起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抬不起头来,谁曾想过孩子自己的特点在哪儿,孩子自己的志向在哪儿?
读书好的人,最后也未必会走向成功,而学习不好的人最后成功的比比皆是,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什么行业,适合自己的行业才是最好的。
中国人讲究“孝顺”,所谓“孝”当然就是敬老爱老,要孝敬父母,所谓“顺”,则是让父母觉得顺心,如何顺心?俩字,听话。朝东不朝西,父母的话就是命令,坚决服从。可是,一个“听话”,又毁了多少人。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所谓修仙得道之人大多都是老年人,为什么岁数大了反而能成为神仙,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吸收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说白了,就是拥有着各种各样的经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