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亲密接触到兼职公司的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朋友,与她交流完全打破了我平时同行朋友圈的一些认知,不是说原先的那些优秀同事和朋友有什么不好,而应该说是各有千秋。
记得上几篇文章中提到那位销售翘楚,她的勤奋、认真、专业、执着,服务等优秀品质决定了她的持续不断地领军潮头,而上面说到的这一位她具有完全不同的销售风格:聪明、简洁、利索、话不多、但很快能切中要害,业绩也经常名列前茅,只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她的时间投入绝不比前位的多,但她事半功倍的效果实在值得大家效仿。
经常有听人说:一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不是一时一刻学来的,而是从小的家庭影响教育,生活习惯、基因遗传等因素决定这个人的内在和处事方法,或者叫做“三观”,甚至连说话的快慢、逻辑、效果也都摆脱不了自己已经形成的专属于的个性风格。
有时候碰巧了,还能听到她的业绩分享:利利索索简明扼要,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的迹象,遇到有提问的,也是三言两语说明一下,和那些注重过程的绵缠分享大相径庭。她有句话说的我赞同:“要是在一个池子里感觉了一下,大概知道无鱼,就立马撤退,不要在无鱼的地方去钓瞎耽误功夫。”
说到部门的XX,她居然说很少和人家说话,只是见面打个招呼,根本没有交流的欲望,我不解,她便接着解释“和听不不明白话的人说再多,只能是浪费时间。”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同频吧。和她短短的交流体会:“她代表的是一类惜时注重效果的人,黏糊战略在他这里不值一提。”
我挺羡慕她,但我却做不到,和她比起来我的销售战略简直是事倍功半,效果温慢,我或享受或体会过程,喜欢慢慢渗透,自然天成。我虽然出勤很少(因为兼职),但根据我们在册待的时间来算应该是老相识了(我20年,她18年)我相信大家就像海边的石子,谁都经过海水冲蚀,但最终变成什么模样取决的因素太多,那就无论圆或者扁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面对大海,大家都属于浪潮培养的子嗣,它们能在海滩上各自独立生存,寻找到自已的位置。这是上苍的典恩眷顾,用某明星包容出轨老公的那句“边走边珍惜”来形容也是很贴切的。
一般这种性格的人原则和边界感强,她有不乐意办的事情任何人求索得到的答案都一样:说出口的一律是“不”,这样的品格我身边的人很少见,大家的软肋都和不善于对心底拒绝的事明白果断拒绝,含混不清带来的一定是混沌不明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就觉得历久弥新的那句话“取长补短”,能轻轻松松从很多人口中流出,却与自己要学习的楷模样子相距甚远,相反“求同存异”倒往往能做到自然天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