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更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解读教材已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必备基本功之一。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课堂教学“教什么”,二课堂教学“怎么教”。其中,课堂教学“教什么”清晰、适切与否,又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中的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仅从宏观层面指出了语文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和桥梁——“教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而我们的教材相当于一个资源库,包含着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无序且综合地存在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中的,需要教学者去寻找、辨识和筛选。正确解读与处理教材,提取精当、适切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高效。解读教材不能仅以一般的阅读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作为语文教师,解读教材不仅要读懂其“原生价值”——文章写了什么,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等,更要读懂其“教学价值”——借助这一文本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渗透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如解读《七月的天山》一文,我们不仅要能读出七月的天山那令人神往的凉爽宜人的雪峰,浓密幽静的森林,五彩缤纷的野花,更要读懂作者是如何把天山这些景物一个个清晰具体地呈现给读者的。仔细研读你会发现,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依次写了天山的“雪峰、森林、野花“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运用形象的“比喻向读者展天山无限的生机。我们可以确定《七月的天山》的“教学价值”——学习作者运用“移步换景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方法,描写景物。再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知道这个故事,感知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读懂本文入选教材后独有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接触、感受外国经典名著,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从而架设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唤起学生阅读外国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