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鲁山爱情故事

鲁山爱情故事

作者: 风起123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09:48 被阅读0次

                                牛郎织女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秦观此词当属压轴之作。其他名流之作,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包括宋代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都曾吟咏这个故事,虽各有异彩纷呈之处,却均欢娱苦短,多显哀婉、凄楚。惟有秦观词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也许正是有了淮海之望,有了山川之感,秦观才对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独特的见解,从而才有了名动天下的《鹊桥仙》。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并形成于鲁山,在这里,牛郎织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均有记载。鲁山的鲁峰山一峰独秀,相传为牛郎放牧之地,为鲁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与织女相会之处,牛郎的后裔常在牛郎洞前跪拜、祭祖。九女庙的乞子、七夕节的乞巧风俗、葡萄架下的偷听习俗,鲁山县辛集乡的七夕古庙会、山区的养蚕织丝、农民对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孙义村禁演《天河记》与外村牛郎织女戏曲传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等等,无不彰显出牛郎织女故事在鲁山深厚的文化根基,鲁山民众千年来坚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鲁山坡,天上连银河,牛女来相会,人间幸福多”,传唱了千百年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民歌民谣,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对这一爱情故事的憧憬与讴歌。

            今天来说一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千古流传,和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牵牛织女原来是天上星辰的名称,最早出自《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慢慢地织女开始演化成神话人物,《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张守节《史记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到了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后“古诗十九首”进一步有描写,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最为有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时的牛郎织女已经被赋予了人世间的情感。

           而到了南朝,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成形。梁殷芸《小说》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后人常据此典以咏夫妻暌隔,或借以表达男女相思相爱之情。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一代代传颂下来,由此也产生了民俗节日。如“七夕”,农历七月七之夜,为“七夕”,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妇女多穿上新衣在庭院聚会,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拜牛郎织女双星,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故老相传,南阳城牛家庄有一孤儿,依哥嫂过活,自小放牛为业,人称牛郎。嫂子马氏为人寡薄,经常虐待他,于是牛郎被迫分家立户,一人一牛就来到了鲁山坡生活自耕自食。今日的鲁山坡虽说是平地凸起的像馒头一样的锥形山峰,可从坡根转一圈儿也有二三十华里。从各个方向看,鲁山坡山势又横看成岭侧成峰,山的西坡和北坡缓,南坡和东坡陡,很像一位仰卧的睡美人,平时牛郎上山总是从西南坡起登山,走凤凰岭,再往东北就是顶峰了。顶峰四季挂云,人称瑞云峰,是神仙居地,一般人是不能擅自攀登上去的,那是要触犯天神的。

           荒山独处,了无慰藉。幸有一起长大的老牛老而通灵,这一天,织女和姐妹们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嫁到鲁山后,见鲁峰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很是高兴。后来织女的姐姐们从天上送下来天虫,教村姑养蚕、扯丝、织绸、织锦。姑娘们不但学会了养蚕,还学得一手好技艺,从此,家家都穿上了“鲁山绸”“仙女织”。

           到了春荒时节,青黄不接,又逢养蚕旺季,农妇们时常饿着肚子劳作,织女于是求花仙弄来油菜籽儿,撒满了整个鲁山坡。油菜全身是宝,花、叶、梗、花、籽儿都能吃,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凭此度过春荒,这里的人们都称油菜为“姑娘花菜”,姑娘花不但是养人的宝物,而且与迎春花、桃杏李花争奇斗妍,给鲁山平添了一幅春光绝景,后来,织女还为村人种神草,治百病,成了大家的救护神。

           织女在九姐妹中年龄最小,人称其为九姑娘。她的足迹踏遍了鲁山全境,鲁山坡城西六十公里的九女洞,西北一百里处的九女山,都是九位姑娘传授技艺的场所。而牛郎得了贤妻相助,潜心农耕,成了耕田的好把式,也经常向邻近农户传授耕种技术。

          牛郎织女,相爱相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们男耕女织,带领乡民们勤劳致富。慢慢地他们有了自己的庄田家园,农闲时织女还带村姑们在凤凰岭亮石台唱歌跳舞,牛郎也学会了用擂鼓石击鼓指挥伴奏,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几年后,织女生下了一双儿女,一家人和和美美,无忧无虑,成为幸福家庭的典范。

          所谓福兮祸所倚,在幸福的背后,织女的心中有着巨大的隐忧。她私下凡间,得不到天帝和王母的认同;违反天条,要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日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九姑娘的眼泪。农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牛郎织女的传说寄寓了古代人们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也是我们如今宝贵的文化遗产。2008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组奔赴鲁山县辛集乡,实地考察了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织女遗址。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今日,鲁山坡秀美依旧,牛郎织女的故事已成为永恒的爱情符号。我们祈愿人间永享太平盛世,祈愿百姓幸福安乐,祈愿有情人终成美满眷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山爱情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im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