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164篇原创文章。本文约4500字,请花8分钟来阅读。)
引子
最近学术圈的负面消息不断,而且总是把博士、博导这个群体牵扯在内:前有演艺圈人士把博士文凭玩儿成了“废纸”,今有博导把学生骂成了“废人”。不管是“废纸”还是“废人”,对正在读博或者准备读博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通过这样的报道,曾经神秘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博士群体,突然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这是好事儿。但伴随着有血有肉的,是有疮有脓,这就是坏事儿了。当然,并不因为我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所以就认为应该对“脓疮”加以掩饰。恰恰相反,我始终认为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上面提到的两个事件,虽然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不过大都基于流出的只言片语,谁也没有完整的信息。这才是真正让人担心的,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反智主义非常流行的国家。我敢说,中国有一大批人,时刻准备着用任何学术界的负面消息来证明读书无用或者证明读书人都是人渣。想一想“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句毫无统计根据的话有多么流行,你就知道我并非危言耸听。
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大有好处。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所以,每次学术圈有些负面消息,我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但对网上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战,我又毫无兴趣。因为在我看来,与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吼吼的表明自己的立场,不如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question)。或许,在对这些问题(question)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想出一些解决问题(problem)的方法。
读了几篇朋友分享的关于倪冰冰博导骂人的文章后,我脑子里很快出现了5个疑问。对于这些疑问,我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倒是有些相关的想法。现在我把这些疑问和想法都陈列于各位读者面前,或许,通过阅读这些问题和想法,您能获得比“站队”更有价值的东西。
倪教授在组群里的发言五个疑问
1. 本领越高的人就越有资格骂人吗?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本领越高的人骂人后越容易得到原谅。就像这次倪冰冰骂学生事件,如果倪冰冰不是一位学术大牛,恐怕网上的舆论“景观”会大不一样。这在我看来,倒不完全是坏事儿。它赋予了有本事的人一种隐形的特权,使得有本领这件事儿变得更加值得追求。这是客观上的好处。
倪教授傲人的简历似乎让他有骂人的资格不过,客观上的好处并不足以证明一种做法本身正确,因为如果我们深挖的话,任何做法都可能产生客观上的好处。这就好比有人说,慈禧太后割让土地客观上使中国不至立刻亡国,为后来的反侵虐赢得了时间。所以,用客观上的好处来为某种行为开通,实在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因为它可以为任何恶劣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我建议三思。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说,好像正反的观点都被你说了,你到底想表达什么?这里,我不得不很恳切的请求您暂时放弃“站队”的需求,慢慢养成一种“翻来覆去”思考的习惯。即使不能立刻获得答案,这种思考也比简单接受某种观点要有益得多。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已经是这样的是不是就应该是这样?这个问题听上去有点拗口,但仔细想一下,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和我们每天生活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在讨论“本领越高的人就越有资格骂人”这个话题时,你很容易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有几个有本事的人不骂人的?或者有几个学生没挨过老师骂?
这是典型的用事实已经存在来证明它应该存在的谬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是合理。我敢打包票,上面这个群体中99%的人并不知道黑格尔这句话的意思。黑格尔这句名言的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需要深入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且得懂德语。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里的vernünftig绝对不是很多人所说的“合理”的意思。稍微准确一点的翻译是,凡存在的必有其因。
好吧,似乎有点跑题,其实我想讨论的一个实然和应然的关系。人类的进步绝对不可能建立在“已经存在”的合理性上,而是建立在对“应该存在”的讨论和追求上。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从来如此,便对么?”老实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本事的人更喜欢骂人,或者更有资格骂人。但我想,如果有本事的人也不骂人,或许是一个更值得追求的状态。
2. 老师就有资格骂学生吗?
倪冰冰骂人事件在中国的语境下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这是老师骂学生。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无论从体制上还是经济地位上,老师都不是受尊重的群体,但是老师批评学生时,即使过分一点,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不清楚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这和民间尊师重道的传统有关,或许这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认识有关——我国文化是默认父母对孩子有绝对控制权的,这种控制包括任何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我自己比较幸运,碰到的导师都很尊重学生。倪冰冰对学生说的话,其中有一句我个人是赞同的:“等把自己锤炼成牛人,再谈休息两字”。我的导师给我说过类似的话,原话是:“人这一辈子,总要拿几年拼一下。”在我申请博士的时候,导师在给我的邮件里这样写道: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你需要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天,你心理上准备好了吗?
我当然是回答准备好了,虽然现在我并没有完全做到老师的要求。我举自己的例子,是想说明,在博士这个群体里,这种工作强度并非变态,而是常态。负责任的、对你有期许的老师或许都是这样的要求。不过,和倪冰冰不一样的是,我的导师并没有骂我“傻逼”,也没有叫我去“吃屎”。这或许是因为我虽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不过每个时间节点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
但是,即使我没有完全做到,我想我现在的导师也不会这样骂我。有一个比较push的老师,对学术生涯发展利大于弊。但恐怕不少人对push有点误解。push是在后面推你,让你走得更快。这恐怕和把你推倒在地,然后狠狠踩上两脚是有区别的。严格的要求和适当的敦促是前者,而辱骂和人身攻击则是后者。
所以,我不知道老师是否就有资格辱骂学生。我知道的是,如果我们都不互相辱骂,恐怕是更值得追求的环境。
3. 辱骂学生有效果吗?
这个问题和上面有点相关性。中国民间(或许不只是民间吧)很相信这样的说法,“黄荆棍下出好人”,“打你骂你是为你将来好”。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question)换个问法,或许更能揭示问题(problem):只要是为对方好,就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吗?你看,换了一个提问方式后,是不是思路就打开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和标题的问题是等价的。可见,问出一个好问题很重要。
其他人我不敢说,中国的父母大多是会给出肯定答案的。“我这都是为你好,你现在受不了,你以后会感谢我的。”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或许这是对的吧,或许经过现在的各种辱骂,我将来更可能成才。但如果我成才时已经是一个有严重精神问题的人,恐怕也很难享受“成才”的乐趣。
更何况,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严苛的培养方式更容易使人成才,至少学术成就上没有证据。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历来不反对辱骂和人身攻击,可是经过如此“严苛”训练的我们,并没有拿过几个诺贝尔科学家。考虑到我们的人口,我们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的人少得可怜。考虑到那些拿了诺贝尔奖的人大多并不是辱骂出来的,这恐怕已经从侧面反映,辱骂学生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效果。
正是因为相信“只要目的正义,可以不在乎手段”,我们很难理解西方的程序正义。不信,你问身边的人对辛普森杀妻案的看法,分别统计一下认为此案反映了美国司法的黑暗和认为其反映了美国司法的公正的人数,结果会很有趣。
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既没有证据证明辱骂学生没有效果,也没有找到证据证明辱骂学生有效果。将来我可能也会带博士,也会很push,但我能保证的是,我不会去辱骂学生。
4. 为什么连实验都懒得做的人能被招进组里?
关于这次博导骂人的事件,我有一个大大的疑问。按照倪教授的说法,这个学生连实验都不去做,论文截稿期都到了,还没有写好。这样的学生肯定是应该批评的。倪教授是行业大牛,招收组员理应极为严格。我搞不懂的是,这种人是如何混进去的。
当然,这涉及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问题,有很多信息我都不知道,所以无法做出什么评价。我想说的只是,如果当初招人的时候更严格一些,或许后面会少很多麻烦。“不是一家人,别进一家门”,大家对自我的期许和要求都不一样,很难在一起做事儿的。不过,如果一个老师总是碰到自己不满意的学生,那其中某个环节一定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老师招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 需要别人赶着做事儿的真的适合读博吗?
同样,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唯一能做的是分享一下自己对读博这件事儿的看法。文凭虽然有贬值的趋势,但获得博士学位仍然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成的成就。如果一件事儿注定只有极少数人能做成,那它一定对做这件事儿的人有一些要求,而这些要求一定是大部分人难以达到的。在我看来,读博的门槛也就两个:智商和勤奋度。仅就获得学位而言,勤奋度的重要性高于智商,因为虽然智商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大牛,但勤奋度决定了你能否毕业。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读博并不是读书。读博是一种工作,而且这个工作的性质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也就是说,做这件事儿的人总是在已知和未知的边缘行走。这项工作和创业非常类似,实际上,开题报告妥妥就是一份商业计划:
你需要做一个详尽的文献综述,表明你对所研究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做过市场调查,了解竞品和用户),然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你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发现市场空白,提出产品构想)。接下来,你需要详细阐述你将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回答自己的研究问题(可行性分析,包括资源和时间等)。最后,你还要说服examiners你的研究将会对领域有不小的贡献(向投资人承诺将来一定赚大钱)。所有事情都做到位了,examiners才会通过你的开题报告(投资人决定投钱了)。
既然做博士和创业如此相似,我就有一个疑问了:我从未见过一个创业者需要有人在后面push才去上班的,那为什么总能听见博士抱怨老师太push呢?我想可能有部分博士生并没有把读博看作创造新知识的一项事业,只不过把它当做求职或者晋升职称的一个跳板而已。
我的个人观点是,读博和创业一样,注定是少部分人做的事情,而选择做这件事情的人对它的不确定性和困难程度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凡是以找工作为目的的读博都违背了博士培养的初衷——哪有以找工作为目的的创业呢?抱着错误的目的进入不适合自己的领域,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折磨,除非整个圈子都已经偏离了已有的轨道。我希望情况还没有糟糕到这个地步。
结语
文章很长,能够看到这里,说明你是热爱思考的人,同时你也一定不会认为我是在蹭热点——蹭热点的人写不出来上面的东西。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有自己的思考,也愿意分享,所以就写了,就是这么简单。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生活中似乎缺少了这样一种“简单”——
比如,我们都不要辱骂对方,无论双方身份如何,就这么简单!比如,我们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无论别人认为那件事情多么风光,就这么简单!
你认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