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淡极始知花更艳——《七声》

淡极始知花更艳——《七声》

作者: 沈一默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21:40 被阅读28次

    初识葛亮是因为小说北鸢,在那个故事里,我们重又经历一回人情义理、烽火硝烟具存的旧时代。旧时代渐渐隐没,然而里面的人事到最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所以在《七声》上市的时候,因为看到简介里写着“在这部叫作《七声》的小说中,这些关心他们命运的读者会寻找到答案。”时,我便毫不犹豫的将之收入囊中。然而在阅读时,我却忘了初衷,一头跌进了毛果的世界里。

    毛果是葛亮的小说《七声》中的主线人物,由毛果的姓氏可以推断出他和北鸢中毛克俞的亲缘关系,不过这些都是我在读完所有的故事后才慢慢发现的,因为当你进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后,你的眼你的心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东西。

    这正是葛亮小说的一个特点,耐读而且引人。葛亮小说中的人、物、事,明明没有哪一个可以称得上出奇二字,可是这些故事却偏偏有着让人一读到底的魅力。就拿小说集《七声》来说,除了首篇琴瑟讲述的是毛果外祖父母琴瑟龢同外,其他篇章都是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篇题。这些人物有毛果小学时的邻居洪才,捏泥人的尹师傅,大学暑期实习饭店里的打工妹阿霞,大学的朋友安学姐,旅行时遇到的藏族姑娘英珠等等。这些人物初看不过是些个普通人,只是葛亮写来,不知怎的就入了人的心。

    《洪才》里的阿婆,没有文化却又有着大智慧,毛果因为养蚕采桑叶被狗咬,而被拘禁在家里学习。阿婆找到毛果的妈妈说“羊圈里圈不出赤兔驹,阿毛头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是很可怜的。你不应该关着他”。很朴实的一句话,却说出了教育的真谛。在后面的情节里,阿婆放走洪才的姐姐洪芸,她说“不关姐姐的事,是她拐的他们两个,是她替姐姐打的包”。纯乎的慈爱更看出了阿婆的明理与善良的心地。可是阿婆没得青打了,因为拆迁,阿婆家的葡萄架小麦秧都被毁了。人力与愿望是无法和城市的发展相抗衡的,所以阿婆没熬过夏。小说其实写的一直都很平淡,可不知怎么,就那么几句没得青打了,却让我红了眼眶,或许是因为这故事里的人让我想起了某位长辈,又或许只是因为这些文字,便已经有了唤起内心感动的力量。

    葛亮除了精于这种貌似白描实则洗练的文字描写外,他对人物的塑造同样有着绝佳的天分。在小说《阿霞》里,毛果第一次上班迟到了,阿霞不依不饶的数落告状,及至了解到阿霞的精神不很正常,我才渐渐谅解了她的这些行为。安姐被顾客为难,阿霞仗义却也冲动鲁莽,惹了大祸的她惴惴不安,终于留下来却又躲在厨房里不敢出来,对阿霞我开始有了同情和可怜。安姐偷了店里的钱,阿霞直通通的说了出来,可是当她看到安姐被打到流产,阿霞却又有杀人的勇气为安姐报仇。对阿霞,我不知道该报以怎样的感情,又或者说,我对她的感情杂糅了不解、支持、同情、无奈等等太多的感情,这里面带一些恨又带一些爱,说不清道不明,总之阿霞住进了我心里。及至结尾,阿霞成了村妇,不推辞的收下了毛果给的红包,我有一些错愕,却也有一些释然。

    这样的阿霞在这样的家庭与时代里只能有这样的命运,可是为什么我会对她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呢?只能说葛亮对人物的拿捏把握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所以在他那看似平铺直叙的书写下,那些纷繁复杂的情感才会相继出现。

    葛亮对人物塑造的功力除了表现在能够让故事里的主人公渗入到你的内心,他笔下的配角同样以寥寥数笔便有了独立的性格与风采。洪芸的温柔与美丽在毛果的眼里被放大,她的笑她的泪她的抗争与出走都在洪才的故事里清晰可见。安姐在小说中也不过出场了几回,可她对阿霞的回护,对婚姻的软弱妥协,同样能够让人反复咀嚼,念念不忘。

    葛亮笔下的故事初看都是极淡的,同时又是极悲的。不过葛亮小说里的悲不是浓墨重彩痛彻心扉的那一种,而是一种茫茫然的失落。对世情,对人性,葛亮写来,总让人在见了光明后又被黑暗笼住。所以阿婆去世了,洪才回了乡下;阿霞成了寻常不过的村妇;尹师傅死了,儿媳妇跑了。然而在这种茫茫然中,你总会感觉一种不知何来的不妥协,是英珠的歌声和坚持给予的吗?细想来也不见得,这种不妥协更多的是葛亮小说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好似这些悲剧的収梢并不是真正的结尾,在毛果看不见的地方,生活会继续却也会慢慢的改变,向着好的那个方向改变。

    人物出彩,情节动人,故事才能好看。葛亮的故事在情节上亦有着属于他的独特之处。《七声》以毛果的视角串联起了这许多人的故事,毛果在些故事里,不是主角却胜似主角。因为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葛亮成功的让故事有了强大的真实感,毛果成了葛亮的化身,在某些瞬间,我甚至觉得毛果经历的就是葛亮经历的,他不过是借着毛果的壳写了他眼里心里的事情。也因此,这些事情能够轻易的唤起人们的共鸣,因为阅读他们就像在听葛亮讲那些沉静在自己内心的回忆,回忆看似平铺直叙,其实那些感受与情绪早已烙印在这些故事里。

    烙印在葛亮世界的除了这些感受与情绪,还有那种旧年月里温润的,不慌不忙的做派。所以他的小说总带着点旧风味,他的笔调总有着与其年龄不符的老成持重。家学渊源、天分心性都表现在了葛亮的小说里,从《北鸢》到《七声》,从《七声》到《戏年》,乃至那些我未曾读过的小说中,都深藏着这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或许能够称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淡极始知花更艳——《七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ot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