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地躺下又坐起,终是按捺不住,提笔写下。
前一阵,读了一本书,名叫《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反复咀嚼了三四遍,颇有感触,也对那些传奇式的民国女子肃然起敬,不由得心生好奇。
某日漫无目的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搜索着,在一堆关于张爱玲的传记里,我抽出了一本封面半红半白的小册。那时我并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本随手拿起的书,能让现在的我,心情沉重,将拿起的笔放下,又拿起,细细地斟酌写下的每一个字眼。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
倘若我告诉你作者是何人,你肯定是失望的;又倘若我告诉你书名,你些许会感兴趣,但更可能的是感到不屑,甚至觉得有故意造作而为之的嫌疑。豆瓣上某书友的评价这本书——“叫批注更合适吧”,正是这样一句不经意的点评,使我愤愤然,逼得我不得不写下我的感动,以此来澄清,这是一本值得花时间阅读的书。
因为不能否定的是,这本书的存在也是张爱玲的一个侧面。
这本书的名字叫《我的姐姐张爱玲》,是张爱玲的亲弟弟——张子静晚年时为他姐姐所写。
《我的姐姐张爱玲》封面在这里,我先套用一段豆瓣书友的评论,我觉得恰到好处。
“一个是平淡苍凉的白,另一个是浓艳犯冲的红。
封面恰如这对并不亲近的姐弟俩各自的性格和人生。那些惊艳和飞扬都是姐姐的,在弟弟的生活中只沾染三两片落红,不起涟漪。
书名虽然平实亲切,这本书的内容却是客观而甚至有些疏离的。弟弟所熟悉的,是他们共有的显赫而没落的家世,而这些,正是张爱玲少女时代就尽力逃离并最终脱离的,又构成了她小说中灵感的最初来源。”
初读这本书,就如同张爱玲《童言无忌》中所写的一般,觉得张子静就是一个“很美”而“没志气”的人物,心里也是不经地对他产生鄙夷,没有丝毫的怜悯。甚至读完前半本书,我曾用嘲讽的口吻告诉友人,“张爱玲的弟弟真没用,和张爱玲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写的这本书里,我唯一觉得受用的,也就是引用他姐姐文章时所打的小字部分,他所写的大字部分并没有什么水平。”
正如前言里,他这样描述自己——
“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活着。”
我也拿这句话大肆地在友人面前取笑他,这样的人生还不悲哀,好不容易写个传记,写的不是自己却是别人的。当我回头细细琢磨这句话时,又觉得这其实耐人寻味地道出了很多人的人生现状。
想起在微博上看的一篇长文,大概是说,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我们的父母应该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平凡人。这样的观点似乎被很多人多认可,但我是不能苟同的。
我与张爱玲的看法相同——
“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生,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不记得和谁说过,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得到的回答是:“人家是张爱玲,人家本来就不平庸,你呢?”
我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但我依旧是这样的想法,不会因为我此刻的平庸而改变。何况我觉得我不是麻木的生活着。
回到书里来,真正让我动容的是,当我读到整本书的末尾,当张子静不再说她姐姐之后,当他平静地叙述起自己的一生时,就在一瞬间,我忽然地理解了他的无奈,之前大半本书里夹杂着对他的鄙夷和嘲讽,在刹那,消失得一干二净。
张爱玲和张子静从小姐姐就聪明伶俐,而他虽生的好看却体弱多病,生性愚钝。加之有一个新时代女性代表的母亲——中国第一个“出走的娜拉”——黄素琼,在那个年代就能够抛夫弃子地出国留学的女人,致使张爱玲姐弟俩自幼都没感受过母爱。教育也一直是个问题。因为父母观念的差异,导致他姐姐读高一那年,他才读小学五年级,而他只比他姐姐小一岁。姐姐逃离父亲家时,被姑姑和生母接纳了,而他想逃离的时候,却没有人想接纳他。生在这样一个正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家庭里,男孩怎会受待见?姐姐和母亲都逃离了这个家,而他整日整夜的只能看着父亲和后母吸食鸦片,各种姨太太随意进出,把整个家弄得乌烟瘴气,直到眼睁睁看着父亲把祖上分到的八幢洋房、田产和古董挥霍为乌有。然而,他又能怎样呢?
他终身未娶,只因父母从未关切过甚至避而不谈,他自己想着,等有了好工作和收入,积蓄一点再作打算。
“没想到这个想法一拖就是一辈子。”
退休后,他时常读姐姐的书,却也是大陆盗版的书。
张子静和张爱玲的书在大家不停地谈论着张爱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起她弟弟。在张子静身上,处处看到的是林觉新(《家春秋》中的人物)的影子,我想,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那一群清朝遗少后代的悲剧。在性格上,张爱玲个性独特,自私、自闭、冷酷,而张子静则是一个沉默寡言、平和包容的人,这一点上,不见得张爱玲一定比他弟弟优秀。不论外界如何批判张子静先生是怎样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但就单单凭他这晚年愿意为姐姐写传,站在他个人角度,还原许多他所知道的事实真相,这一行为来说,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何况,他是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才能够那么平静地把自己家败家散的事实公之于众?这一点,张爱玲本人并做不到,隐瞒了一些不愿说出的事情。
九五年《我的姐姐张爱玲》出版,九六年二月就被迫下架,直到九七年十月张子静先生去世,此书也没有再版,这应该是他这一生最遗憾的事吧。直到二零零五年,这本书才得以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我才有幸读到,和你们说这些话。
深觉自己语言功底不够,不能完全表达自己观点,更不能很好地转述书中的意思。我用整本书里最令我震撼的一段话结尾吧,会耐人寻味一点。
“过去人们提起我们这一家,头顶上的光环不是‘李鸿章’就是‘张佩纶’。名门后代,好不辉煌!但是看看我们的结局,如果自己不努力,名门后代也枉然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