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战国史》下·中

《战国史》下·中

作者: 精读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05:15 被阅读0次

    文/精读猫

    那么这场战争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

    虽然齐国最终靠恬丹坚守孤城,但一番搅扰之后,魏国楚国瓜分了宋国的土地,齐国彻底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再也无力引导局势的变化。

    好,说完了外交的力量,我们来看战国战争的第四个特点。

    这就是战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首先,各国为了胜利放弃了基本的政治信用。

    公元前340年的无城之战,商鞅是秦国主将,他和魏国主将公子昂是旧友。商鞅利用这一点准备了一场盛会,骗公子昂和他议和退兵。

    结果公子昂赴约被捕,失去主帅的魏国军队大败而归。

    其次,从诸侯都利用间谍侦测别国动向,甚至是涉及陷阱,让别国卷入战争。这里头燕国的例子最为典型。燕国在齐宣王时被齐国公灭,燕昭王复活之后,成为齐国附庸。

    他表面上顺从齐国,处处低人一等,其实内心之中则要消灭齐国报王国之仇,要向齐国复仇。单靠燕国的力量肯定不够,一定要借力打力。燕昭王派了一个叫苏秦的间谍前往齐国。

    她让苏秦怂恿齐王吞并宋国,最终把齐国推向了败亡的深渊。最后就是大规模的杀戮敌国士兵,还有交战地区的平民。这么做是为了削弱对手的活力。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秦国的白起,他指挥和列国的战争,动不动就是斩首十几万。光是攻战楚国都城这一站,她就引导河流灌城,让楚国军民20多万人丧生。在介绍完战国时代战争的四个特点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场具体的战争来验证一下这场战争就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秦赵两国之间的常平之战,秦赵两国是战国末期最后两个奇虎相当的强国。

    两国的对决,可以说是避无可避。

    公元前263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几个据点,彻底切断了韩国都城新郑通往上党郡的路线。

    当时的韩王觉得再固守上党已经没有意义,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但是上党郡的长官拒不投降秦国,而是选择向东边的赵国求救。这个上党郡位于今天山西的东南角,从这里向东翻过太行山,就是赵国的都城邯郸。卧榻之畔岂容他人安睡。上党这个地方,赵国自然不能拱手让人。

    很快,赵王就任命廉颇为将,发兵接受韩国的上堂郡。秦国看到上党郡不愿投降自己,于是第二年也派将军王和前来拿下上党。

    结果秦赵双方在常平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附近对峙起来。

    战国时代前所未有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期间,秦、赵两军都没有办法压倒对方,于是两国不断添丁,补充物资,运输到前线。

    长平漫山遍野都是壁垒,百万军队拥挤在东西宽有20里长,有五10里的一片区域。

    这片区域直观一点儿,大概有2万个大型足球场那么大,百万战斗人员平摊下来,相当于每个足球场要容纳的5000名士兵,密度也是非常大的。

    秦赵两军在常平对峙,这样一拖就拖了3年。

    如此的消耗,谁也打不起。因为山地崎岖,难以转运粮食,秦国远道而来,补给很成问题,赵国也出现了粮食危机,很难久成下去。

    战场上分不出胜负,秦赵两国都想通过外交战,逼迫对方先行退兵。秦国给其他诸侯许诺一些好处,同时恐吓他们。只要站到赵国一边,打完邯郸就来打你。

    赵国则希望联合各国孤立秦国,让秦国有后顾之忧。但是秦赵之外的这些国家都给秦国打怕了不敢得罪秦国。再加上他们担心赵国强大自己头上又多一座大山。

    所以自始至终都不敢明确表态。

    到了公元前260年4月,秦国给的赵军一定的压力,秦将王和在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中击败赵军,廉颇一退再退。好不容易坚守下来,这样紧张的态势下,赵军即便实力没什么损失。士气却可能大损,露出败象。

    很快,这个压力就传导到邯郸。

    赵王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尽快结束对峙。一番讨论后,赵国派使节向秦国求和。

    使者到达咸阳之后,秦国隆重招待了赵国的使节,放出两强联合的烟雾,让诸侯们对赵国崛起的顾虑加重。

    但只要赵国使者谈到撤兵,秦王则不正面回答。

    这个时候秦国已经下了重注,准备一场豪赌。

    就赌赵国先于自己犯错。

    这时候,秦国派间谍在邯郸散布消息说秦国最怕的人不是廉颇,

    而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如果赵括能够出任常平,秦军看不到胜算,必然收手。

    结果赵王果然中了反间计,临阵换下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国见计谋成功,直捣40万赵军已成瓮中之鳖。

    只等赵扩露出破绽。

    7月,上将军白起秘密来到常平,布置下最后的陷阱,诱使赵扩主动出击。

    白起让中央位置的秦军假装败退,从两侧出奇兵断赵军的后路。

    赵括年轻气盛,果然上当。

    赵军向前攻不下秦军的壁垒,后路又被截断,只好等待援军的到来。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赵军被围的消息传到咸阳。

    秦王明白自己离最后的成功就差一步了。

    他亲赴东方,给当地民众此爵位一等,把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前往常平。用人海战术阻断赵国的援军和粮道。

    赵军被围了46天,物资消耗殆尽。

    只好分四队轮番突围。

    最终突围不成的赵括被秦军射杀,秦军以死伤过半的代价,俘虏了几十万赵军。

    这些战俘大都被处决,只留下240个年幼的被放回邯郸。

    整个战场附近的河流都被染成红色。

    常平之战后一个月,秦国乘胜追击,突破太行山口,径围赵都邯郸。

    战国时代最残酷的战斗就此落下帷幕。

    虽然三年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在邯郸城下击退秦军,暂时保全了赵国。

    但秦国无可争议,已经是战国世界的单极霸主。

    他蚕食诸侯统一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再有任何悬念了。

    好。

    到这里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特点就介绍完了。

    当时的各个诸侯不仅要改革自己的国家积聚力量,发动战争。

    还要充分利用外交手段谍报系统,才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优势。

    为了削弱对手,大规模屠杀敌军和敌国的平民更是家常便饭。

    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霸权几经更迭。

    最终,秦国在常平一战中胜出,成为战国时期的终极霸主。

    正是在这一剧烈动荡的刺激下。

    当时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一场大爆发。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法家、道家等等,都在这个时候登上的舞台。

    这就是《战国史》这本书最后一部分内容。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任何一个动荡的时代,都会伴随着思想的绽放。

    战国时代连年征战。

    战场上落下的头颅何止百万。

    人们既有的生存根基被动摇。

    当时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想尽快找到办法,结束战乱,把自己从死亡的恐惧里解放出来。

    终结乱世的各种思想应运而生。

    当时的思想流派很多。

    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大的倾向。

    第一种是比较出世的。

    希望远离时代的纷扰。

    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

    他们大都秉持一个基本理念。

    就是一切事物他本来的面目是好的。

    之所以会出现不和谐音,是因为人总想去改变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

    比如一只仙鹤,他的腿很长,姿态优美。

    那么是不是把仙鹤的腿截了,安在水鸭的腿上,水鸭就会因为腿变长了,感到快乐吗?

    在道家看来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主张一个人应该远离社会,尽量避免相互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史》下·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qz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