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工作,新体验

新工作,新体验

作者: 王莹Erin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00:59 被阅读0次

    去年5月份,我还在《“得到”让我们得到了什么?》里面幽幽地叹道:“我确实看到了互联网公司或者说初创公司与传统行业或大公司的不同,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类企业的,能够想象里面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心向往之~”,然后没想到今年3月份就来了喜马拉雅。

    算算也有5个月了,分享下这段时间的体会。

    因为本身就抱着“学习”的目的而来,所以对一些“得失”并没有太过在意。从这个出发点而言,我的“收获”是巨大的。

    收获之一,体会到了“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乐观和焦虑”。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做的是个内部孵化的新业务,要经历从0到1的过程。新业务有点像“三个结合”:知识付费和企业培训的结合、to C和to B的结合、互联网和传统业务的结合,因此要不断的拿捏手感、调和比例、研究守正和出奇。在定位和方向上花了很长的时间琢磨,和团队不断碰撞、讨论,找很多行业内外的人交流、访谈。这是件相当折磨和受虐的事,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全都是摸索。可能人会有一种误区,觉得要么“有成功套路”、要么“第一个吃螃蟹”才有机会,而事实上大多成功者都是经历过“不断调整”和“九死一生”才笑到最后的。所以每当我乐观时,就向外看,学习他人经验;而焦虑时,就开始向内看,苦练内功,安慰自己,只要“让正确的事不断发生”,就会好的。其次,从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完全从传统的培训行业跳到互联网行业的“新兵”,经验可能是一种优势,也可能就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判断和决策、快速验证和自我修正。这点后面会讲到。

    收获之二,用句流行语就是“进行了认知与能力的升级”。在我13年的工作中,有一个核心词就是“服务”。从最开始的一个普通销售顾问做起,每年服务的客户、做过的项目逐年增加;后来开始带团队,把专业和经验赋能给更多人,并从流程和制度上提高服务的效率;现在开始接触产品和运营,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提供服务的能力,而运营则是互联网模式下的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方式。这么看来,我提供的“服务”没有变,但服务的对象却在变多、受众群体在变广,而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提升,这就是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回报。

    收获之三,深入了解了一个新的行业和领域。为什么我会对互联网教育这么看好,因为自己就是个受益者啊。我觉得这个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太方便了,体验也越来越好。比如我已经习惯了用“讲书”来泛读和筛选;想求教于某个大牛,就找ta在互联网上的分享,比如演讲、专栏(视频或音频);上下班路上听“课”,除了获得启发,更多是在这个“场域”里思考自己的工作点。并非大咖的课最有用,工作相关度高的反而指导性更强。比如我在喜马拉雅上听的一位前阿里人(放翁)的分享,不是付费课,但绝对的有干货。

    收获之四,一个很棒的团队和工作的氛围。首先谢谢CEO和CTO的充分信任和授权,告诉我“鼓励和允许试错”,结果导向而非过程管理。其次,我发现也不需要什么过程管理,因为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工作,这大概和“共同一致”的目标驱动相关,也和公司本身倡导的“事事利他”的价值观相关。目前团队主要分产品技术和内容运营两块,技术我是完全不懂的,但是有个很厉害的搭档(我叫他辉哥,但其实比我还小几岁)。互联网行业不懂技术挺吃亏的,讨论功能和需求时会心虚,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或者说实现的成本有多少、周期有多长。但还好,能做的需求,技术团队都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不能做的需求,辉哥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说服我。我的绝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了内容运营上。这部分的工作状态经常被我跟小伙伴们调侃为“编辑部的故事”。写稿、改稿、审稿是家常便饭,还好我语文过关。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但团队整体的互补和配合会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很开心在这里我们养成了“群策群力”和“创意择优”的工作方法和习惯,反映出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的客户、主创老师、 各个合作伙伴都挺满意的。

    好了,先说这么多。其实坦白说,没做出什么结果之前,是不太好意思说的,但这段经历和体验,我想记录下来。“学以致用”才有进步,而“用”的表现之一就是输出。我不想因为“等我足够好了……”这样的借口给自己一个偷懒的理由,从而失去每一点进步的机会。边学边做才会更好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工作,新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rq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