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期培训的要点,老师强调过不要直接生成,而要充分了解学生思维,明确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小试了下,结果确实还有点收获。
关于一道数学题的个案研究这道题给学生预留了时间,让他们自己做。
教室里巡回一圈下来,发现,我认为本来不难的题居然难倒无数英雄好汉,做出来的寥寥无几。
所以我就边分析边讲,讲出来后,学生发现,奥,原来这么简单,然后整理过程,应该是画句号的时候了。
突然地想到一个老师提到过的,回顾应该是数学课很重要且不可失的环节,不是电影回放式的梳理,而是思维的二次再现,找当初卡壳的地方在哪,很关键。
试试看吧。
我: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我想先算出CD,再用AC减,但是在算AC的过程中,我发现走不通?
我:走不通,换条路,题中有个条件是tan∠DBA=1/5,这个条件给了你什么暗示?
学生1:我想用,但是我发现它不在直角三角形里。
我:非常好,那要是个直角三角形你是不是就会了?
学生1:对。
我:通过数学的方法,怎样出现直角三角形?
学生1:做辅助线……………………
我:你是做到哪一步了,感觉被堵住了
学生2:我做了辅助线,但是我没发现三角形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我:我在讲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
学生2:我很快发现了,因为你在∠A那标了45度。我立马就想到了。
我:所以呢?
学生2:我以后遇到特殊三角形也标度数
我:不仅仅在于此。要记住这种思维方法,特殊图形的延伸扩展,而不是就原图形定死,要迁移。…………
这是专门找了两个同学下课探讨的,因为平时重心在于讲讲,就算是提问也只是明确下掌握程度,这个过程我知道了学生从哪掉链的,原来他们是这样想的?这样子,以后讲题方向更精准,理论支撑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准确引领。
老师有句话很经典,“这个题的条件改成什么你就会了”?然后带着学生往结论上带,我用了下,发现引导效果很好。
最后八个字收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