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8月15日。
72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二战结束。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说到南京,深深的痛!
<一>
上个周末,和布娘娘结伴,去了趟南京,第一站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冥中自有注定。
这是我第三次去南京,但是是第一次去“纪念馆”。
之前也想去看看的,但是担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会受不了那画面。
听去过的小伙伴说,确实有很大的冲击力。
那天的空中飘着毛毛雨,一出“云锦路”地铁站,就看到马路对面排起长长的队。
随着队伍慢慢向前移动,距离“纪念馆”越来越近,天空布满乌云,黑压压的,映衬着建筑物更加冷峻。
过安检,进入“纪念馆”内,映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一个高大的雕塑。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听导游介绍,这是30万遇难同胞的代表。
这是一个女士,面部悲伤而沉痛,仰天长啸,怀里抱着瘦骨嶙峋已经死去的尸体,也许是她的孩子,也许是她的父母,也许是她的丈夫,但是肯定是她的亲人。
感觉,不能直面这雕塑,不能面对她拍照,太心痛了。
跟着队伍慢慢向前,右手边有很多雕塑,不敢直面拍照,大概扫了一眼。
有成年儿子和老年母亲的,儿子回头望着母亲,满脸泪水;母亲也慈祥的望着儿子,满脸泪水。配的文字是“妈,鬼子来了,快走啊”。猜测,母亲走不动了,她想放手,让儿子一个人“轻松”些,活下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有三个儿童的,中间的姐姐大一些,左边拉一个,右边拉一个,大声的张着嘴,好像在说“弟弟、妹妹们,我们快跑”。他们都一脸恐惧,面部狰狞,好像在说“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爸爸妈妈呢?”
有两个女士的,鬼子的刺刀刺向了其中一人,另一人惊恐的看着,嘴巴长的大大的,眼睛睁的大大的,却无能为力。
还有个爷爷怀抱小孙子的,孙子已经死去,爷爷还抱着。他虽然活着,也即将死去。
最让人心痛的是,一个婴儿趴在母亲的胸口,贪婪的吸着乳汁,可是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配的文字是“母亲已经死了,孩子还在吃奶,不知道吃的是奶,还是血”。旁边还有个小孩不停的抹眼泪。
(以上配的文字都是大概意思,不敢拍照,记忆不那么准确)
第一眼看到这画面的时候就心头一颤,觉得这婴儿好可怜,小小的就没了妈妈。
等到我们参观结束,坐上的士和司机聊天,知道了更多。
他说,旁边那个正在哭的小孩叫常志强,现在已是耄耋老人。
关于他的事迹,如下:
1937年12月14日,南京沦陷第二天,就在常志强一家逃往难民区的途中,日本兵拿着刺刀追上了他们。懂事的常志强一直在呼喊:“不要刺我母亲,不要刺我母亲。”然而,残暴的日本士兵根本不顾及手无寸铁的常志强的哀求,就在这时,常志强的弟弟跌落在地上,被日军用刺刀挑起,扔到远处,重重摔落的弟弟放声大哭,常志强赶快跑过去,对弟弟说:“你不要哭,我保护你。”于是常志强趴在他的身上,而他的姐姐拼命站在日本兵旁边,口中不断呼喊“不要刺我妈妈。”那名日本士兵随即拔起刺刀将常志强的姐姐刺倒了。
四岁、六岁、八岁,常志强的三个弟弟,一个个地被日军的刺刀夺去了生命。等他醒来的时候,身边已全是尸体。就在这时,常志强听到远处传来的哭声。
他哽咽地回忆道:“顺着声音走,我看到两边都是死人,我弟弟向前面爬,我就把他抱过来,抱过来一看,身上的血直接朝地上滴都结成冰了,那个天特别冷,我就抱着我的弟弟,找我妈妈,放在我妈妈身边,这时候我妈妈看到我弟弟来了,就拼命地挣扎着拽衣服,主要是把衣服拽下来给我弟弟吃奶。这时候我弟弟趴在我妈妈面前,拼命吸奶。我弟弟也不懂事,他只知道喝奶,但是在他吃奶的时候,我妈妈的刀口在冒血泡,我看着非常难过,我就拼命推,妈妈妈妈你醒醒,推她,她也不醒。”
日军进城,常志强的父亲和两个弟弟被乱枪打死,11岁的姐姐戴桂珍被强奸后杀害,常志强的母亲也被刺刀刺死。而后,常志强得知他们的尸体被就近收埋在王府园后面的菜地里。当地收尸的人告诉他,有个小男孩趴在死去的母亲乳房上吃奶,奶水、泪水、鼻涕结成小冰块,母子俩冻在一起,怎么也拉不开。常志强哭着说,那就是我可怜的妈妈和弟弟呀!
<二>
继续跟着队伍慢慢移动,来到了和平广场。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1937.12.13-1938.01,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日军残虐地杀害了30万南京人民。
十字架雕塑上是事件发生时间,墙上用多种语言表述“遇难者:30万人”。
和平广场上除了一条弯曲的水泥小路外,都被小石子覆盖。
导游介绍,这些小石子代表了30万亡灵的尸骨,大家都走在路上,不要踩石子。
接着看到“国家公祭鼎”和“和平大钟”。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再接着就是参观“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展厅。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知道自己之前在课本上知道的太少了,课本上只是讲了两个日本军官比赛谁杀的中国人多,还上了报纸。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
(1)我不知道的是“下雨=好天气”。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在日记中说明,阴天、下雨等非航天气候对南京来说是好天气,因为有阳光的晴天,就会有日本人来访。
(2)我不知道的是有那么多外国人尽力在保护中国人。约翰·拉贝把鞋匠邻居、鞋匠的妻子、孩子、亲戚等都藏在他的防空洞里;搏恩哈尔·辛徳贝格用巨幅丹麦国旗保护难民,并在厂区周围拉起了铁丝网。
(3)我不知道的是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麦克丹尼尔对南京的最后印象是——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还是死亡的中国人。
(4)我不知道的是1937年12月15日,《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弗兰克·徳丁乘坐美国军舰“瓦胡”号抵达上海,就发出了有关日军攻占南京的新闻稿。次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他的报道,首次在标题中使用了“大屠杀”一词。
我不知道的还有很多。
展厅内专门有一面墙,贴着很多见证人的笔录。
笔录书写时间大概是1984年左右(没拍照,也许记忆有误),这时候的他们大约是50岁左右。1937年的时候,他们大概也就10岁左右。
有自己经历,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死在鬼子的刺刀之下,自己很惊恐,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也有偷偷躲在门缝里,往外看到鬼子烧杀抢掠的;还有描述现场环境的,走在路上,两边都是死人,很害怕就赶快往回跑了,这就是我唯一的记忆。
据了解,1984年,南京首次统计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共有1756人;2004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急剧减少到428名;2015年底,降至133人;截至2016年12月22日,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4人。
刚又查了新闻,截至2017年7月24日,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幸存者不多了。
<三>
展厅里还有个视频画面区,播放的是一个医生秘密拍摄的现场画面,有脏兮兮被瞎了一只眼睛的小男孩,有日军拿真人直接切开皮肤做实验的,还有日军强奸妇女的画面。
还播放了幸存者李秀英奶奶的口述,讲述她是一名孕妇,和父亲一起避难,三个日本军想要图谋不轨,她拼死抵抗,后被刺37刀。奄奄一息之际,被父亲送往鼓楼医院救治,后来她活下来了,肚子里的孩子没了。
李奶奶说,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
可惜的是,李奶奶于2004年12月4日6点10分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从展厅出来心情就很不好,接着是“万人坑”展区,展区内很昏暗,模仿了当时南京民众的水生火热。坑中横七竖八的躺了很多“尸体”,我们俩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赶快出来了。
我们面对此“场景”都受不了,更难以想象1937年的南京民众。
展厅中也有介绍说日军屠杀之前的南京,那是一片热闹祥和,在画报和电影中有体现。
画报的摄影比赛中,有妈妈和孩子一起面对镜头的;
电影中,也有貌美如花的女子身着旗袍笑靥春风。
可是,没了。
的士司机告诉我们,之前这里是收40元门票的,后来改成免费的了。
因为这个纪念馆,日本人很不喜欢南京。日本政府也说不要开这个纪念馆。
可是历史不能忘记,事实就是事实。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和平之舟造型。72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投降;72后的今天,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日本人从来没有承认。
幸存者不多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战狼2》中的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让人热血沸腾!
可这72年过去了,想想南京大屠杀,真是让心痛!
今天还看了篇新闻报道,讲的是“慰安妇”事件。
(慰安妇应该被表达为“二战期间被迫重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2017年8月14日,韩国首尔市151路公交车迎来了特殊的乘客,一位身形较小的"少女",她身着传统黑白韩服,参差短发,紧握双拳,赤足点地,与市民同行。这一天距离"慰安妇"受害者金学顺老人以亲身经历最早指认日军发指罪行,已过去整整26年。韩国人选择以特有的方式,来记忆惨痛历史,树立正确史观,敦促日本正视历史。
载有"慰安妇"少女像的公交车从当天起,将运行至9月30日,此线路会行至日本驻韩国大使馆附近。该路线共有34辆公交车运行,其中5辆车内部将载有少女像。
韩国电影《鬼乡》,这部讲述"慰安妇"遭遇的韩国电影靠众筹资金拍摄制作,2016年2月在韩国上映后吸引358万人次观影,并在10个国家的61个城市共举行1300多次上映会。
最近我国也有个电影《二十二》,也是讲述慰安妇事件,观众对此评价不一。我还没看过,也不表评价。
这电影的名字意思是:在电影开拍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可是到电影公映的现在(2017年8月14日),只剩下8位了。
看了幸存者的口述,觉得很痛心!
奶奶们当时被侵犯后,也害怕的不敢给别人说,悄悄的找了个患了麻风病的男人嫁了。
奶奶们当时被侵犯后,虽然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可她还是把孩子生下来了。
奶奶们当时被侵犯后,周围邻居反倒叫她们“日本娘”,这是更大的痛心!
奶奶们披露出这事件后,反倒更有人对她们指指点点,她们直说“不讲了,不讲了。。。”
在电影《二十二》之前,还有个电影叫《三十二》。
对,那个时候,中国内地还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
《三十二》里的韦绍兰奶奶说,“这世界这么好,到现在我都没想死”。这句话被用在《二十二》的片尾。
也使我想到了孤独的抗战老兵们。
有个小伙伴一直致力于帮助老兵回家乡,看到她写到“本来打算让某个爷爷今年就回来的,可是他就这么走了”,
那种希望时光过得再慢一些在慢一些,希望我们速度再快一些再快一些,希望我们的力量再强大一些,
可是,看到老兵走了,深深的无助感,深深的无可奈何。
他(她)们都老了,我们要快些,再快些了。
致30万南京亡灵!致“慰安妇”们!致抗战老兵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