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人聊天时,谈到一种被动的封闭,意思是除了那种主动筛选的精简生活外,还存在一种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世界好像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缺少社会支持,越来越不想分享,也不想互动,甚至不想去花精力去创造这些体验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人保持着一种对于生活的高度可预期和掌控,但另一方面来讲,又会让人体验到一种万一发生了什么,不知如何应对,如何找寻支持的忧虑。它就像是以最大化地削减生活变量所换取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又存在着一种经不起扰动的脆弱性。
人在最孤独的时候,始终需要一种关系或者类关系体验,我知道在今天,有很多人回到家以后,都会进入一个与外部他者有所隔绝的世界里,哪怕存在着交互,却也有着无法相互穿梭的界限。大部分时候,一个人都能适应它,它只是一种余味,可以淡化在各种更为直接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体验之外。而只有当这种平衡遭受到剧烈震荡后,那种孤独感才会汹涌而至,仿佛突然置身于空旷的宇宙中。
在今天,虽然很多人都在强调一种没有关系的自由,甚至将其以骄傲的情绪传达,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大部分动作,尤其是那种在生活中循环往复的行为模式,都是在模拟一种关系体验或人类气息。比如上下班路上耳机里的播客,每天回家后打开却不看的电视机,智能音箱里熟悉的音乐,公共平台下对热门话题的关注和讨论,社交软件上那些回避了真实意图的问候,流媒体中有关他人生活的呈现,甚至是那些负面的情绪,攻击的姿态,都在指向无处不在的客体。
人就是会这样本能地寻求链接,无论是何种形式,人总是在试图远离什么时又以别的形式投身于那个场,在能够随时抽身的自由和安全中临近那些关乎着情感体验的东西。
崔庆龙的微博,用一种带着专业分析的特有语言,深刻的揭示着我们很多人公有的情绪,总是很轻易的打动我。
特此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