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是一项基本功,很多年前看了张教授在网易课堂上的系列视频后,对这项基本功有了很大的兴趣,后面接触了一些知乎的财务专栏答题作者,其中有位大神推荐了这本书,于是拿过来看了两遍。
这本书的介绍篇幅不多,精华都在第一章的9个陷阱中,然这本书中称述的要点是7多年前的模式,但有句话说的好:万变不离其宗。报表就3样,怎么变它都跑不出那个圈,借用知乎大神说的:我可以用最大的恶意揣度它的真实性。所以我把这9个点中自觉重要的都列出来:
1.将融资当买卖
出售回购
应收账款保理
资产证券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售后回购销售商品,收到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计入财务费用
而一般做法是一笔做销售,一笔做采购;采购中很可能计入“在建工程”,这样导致报告期内收入、成本、毛利虚增,在建工程的虚增也间接导致利润表失真。
2.资本性支出陷阱
资本性支出是指通过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收益,可以给予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非流动资产,然后分期摊入费用科目
会计上将支出按收益期不同,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而资本性支出则形成长期资产。
实务中还需要服从重要性原则、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进行修正,按照会计理论,如果没有对应可靠的收入配比,支出就要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可能是研发支出、广告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的理论一句,然而广告与研发支出具有滞后效应和长期效应
“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对三大会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将本来应放入利润表的支出挂到资产负债表上,导致报告期虚增利润、虚增资产;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也是显性的,因为将经营性现金支出当成投资性现金支出,同时导致经营性净现金流入虚增、投资性净现金流入虚减
实际上会计数字游戏主要表现为两点:提前确认收入/ 推迟确认费用,应收账款增长过快就是提前确认收入的征兆,而开发费用资本化则可能隐藏收益性支出资本化问题,证监会强调的是会计一致性原则,但因为IPO报告期内不能资本化,因此在判断成长性质量时当然要剔除开发费用资本化影响
开发支出资本化极易给人造成会计激进的印象,且在计算成长性时,还是要扣除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资本化,免得审核时进行一致性挑战
实物中发现“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可以注意几点:
关注资本化政策,如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增持
关注固定资产周转率,如果周转率慢,小心固定资产虚增
关注固定资产结构,如果内部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可能虚增
关注资产结构,如果固定资产占比较高,固定资产可能虚增
关注支付职工薪酬,如果薪酬偏低,小心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关注购买非流动资产,如果支付金额很高,小心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关注毛利率,费用率,如果毛利率高,费用率低,小心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法律上强调“证据链”,财务分析也强调“证据链”,如果从以上多个角度发现公司存在“收益性支出资本化”甚至直接虚构资本性支出征兆,则存在资本性支出陷阱的可能比较大
3.资金流水陷阱
现金舞弊从余额造假转向发生额造假,原来的余额舞弊主要是掩盖关联方占用资金,而发生额造假主要是虚构收入
资金流水伪造十大手法:
代收代付
现金结算
POS刷卡
伪造银行回单
伪造支票存根
上下游配合
出售回购
银行存款质押
贷款变货款
并购
从并购中揭示资金流水的切入点也可以是收购完成后的自由现金流指标,比如美国泰科企业并购中反应的情况,由于收购带来的经营现金流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所以投资者不应盲目将经营现金流看作公司的晴雨表。
收购完成后的自由现金流=报告期经营现金流
减:资本支出
减:在建工程
减:收购支出
4.收入确认陷阱
透支未来收入:利用补充协议,隐瞒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的事实
填塞分校渠道,刺激经销商提前购货
借助开票-持有协议,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
*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应当剔除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这些非经常性收益
*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
*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针对代理销售业务要区分买断式和非买断式,不应将净额法改成总额法来计算收入
*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
*里应外合,抬高收入:这种交易又叫“套换交易”或者“背靠背交易",是指卖方在出售商品或服务的同时,又按照与售价一致或接近的价格向买方购入资产,也就是用产品换资产。这样做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资产,从而迅速达到利润目标
*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
*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以捆绑销售的方式进行交易时,每份销售合同通常包含多项服务内容,往往只有一个总价,在收入确认时就存在何时确认,确认多少的问题;这个情况在2019年最新的收入确认准则中重新进行了划分,对何时确认以及确认多少进行了解释
5.存货陷阱
存货在采购环节的舞弊:1.通过预付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挂账,2.虚构存货,通过伪造装运单、验收单以及虚假订购单,从而虚增存货价值
生产领用集费用归集的舞弊:1.材料领用的用途随意,2.人工费用的轨迹随意,3.原辅材料已领用而不结转费用或材料假出库,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4.领用材料制作专用设备,材料成本计入生产费用
产品跑销售及发出环节的舞弊:1.人为调节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量,调节利润,2.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
利用存货盘点进行舞弊:1.操纵存货盘点数量(重复盘点),2.不报毁损,虚盈实亏,3.材料盘盈盘亏,不做转账除了
利用存货的特殊业务进行舞弊: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变更、虚假时间性查以等等
6.关联交易陷阱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1.形式上消失但仍具有一定实质意义的关联关系
2.可以隐瞒或藏匿关联关系,找过桥公司,一笔关联关系变成两笔非关联交易
3.潜在关联方通过多重参股简接控制上市公司,隐瞒关联方关系重组过程为公司输血
*关联交易不公允: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分为输入利益型和抽取利益型
抽取利益型关联交易直接损害投资者利益,一般在公司披露的关联交易中很少发现,但经常会出现在整改报告中,比如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违规为关联方担保等等
输入利益型常见的是资产重组交易,看似关联方是”活雷锋",实质上关联交易知识手段,抽取利益才是最终目的
*隐瞒关联交易
*虚假关联交易
7.金融工具会计陷阱
笔者认为,金融工具要减少操纵,必须减少人为的分类,如所有衍生品投资工具统一用公允价值计量,套期会计与非套期会计没有差异,即取消套期会计准则,这样才有可能使混沌的金融工具会计保持清晰,减少执行层面的误操作和乱操作
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包括CAS22《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CAS23《金融资产转移》,CAS24《套期保值》,CAS37《金融工具列报》,CAS11《股份支付》
这5个准则学习起来有难度,财政部《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介绍基本停留在分类及基本确认和计量上,也没有深入分析四个准则的全部内容
8.分部收入陷阱
要注意分部收入“傍大款”行为,突出表现在:将低毛利业务充当高毛利业务,如将批发业务粉饰为零售业务、将传统行业收入粉饰为创新行业收入;也要注意分部是收入“浑水摸鱼”行为,将高毛利业务和低毛利业务混淆,故意不披露高毛利业务和低毛利业务结构,掩盖毛利率失真、核心业务不突出、主页不振等影响盈利可持续性问题
9.企业并购会计陷阱
长期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在收购其他公司时,80%的收购对价是用现金支付,而上市公司获得现金的途径主要是增发,配股或银行贷款,发行可转债。不管用什么方式,上市公司辛苦筹来的资金往往一次性就全部用于收购一家公司可能面临资金压力。在中国股市中,一次增发,配股或可转债以及下一次增发,配股和可转债的时间往往是2年以上,这使得上市公司获得权益性资本的速度太慢,考虑到企业财务安全性,债务性融资通常都有一定的规模限制,不能任意扩张。
不断收购可能是一种陷阱,就像泛华保险通过不断并购产生了巨额商誉,这种商誉是建立在超额收益的基础上,如果业绩承诺期过去了,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则要计提巨额商誉减值。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企业合并不论是采用权益法还是购买法,都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而进行会计操作
购买法下的操作方式有4种:
1.操纵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2.操纵重组准备和预计负债
3.操纵商誉和资产减值
4.操纵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
权益法的操纵方式2种:
1.突击进行报表重组
2.处置被低估的资产(笔者强烈建议借壳上市只保留一种会计方法,即“不构成业务的反向合并”)
把上面这9点不妨多套用到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小线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