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再袭面包店》之前,我极少读村上春树的书,甚至连他的作品,也不过只是知道著名的《挪威的森林》、《1Q84》罢了。在图书馆外国文学类书架前徘徊的时候,这本书的名字显然吸引了我。
再袭面包店,面包店有什么好“袭”的?为什么是“再袭”?第一次“袭”呢?重重疑问让我借了这本书。
《再袭面包店》一书收录了六篇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与书名一致的短篇小说则放在第一。《再袭面包店》这一则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与新婚妻子在半夜饿得忍无可忍的时候,回忆起第一次抢面包店的事,然后在新婚妻子的怂恿下出门抢劫了一家麦当劳汉堡店——而主人公第一次袭击面包店是在十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一是为了填饱肚子,二是为了抵抗“交换”,然而在抢劫的时候却被面包店老板要求听完一首古典音乐,听完后把面包直接给了主人公。这第二次袭击汉堡店,只是为了寻求当初的答案,逃脱出第一次袭击时的“紧箍咒”。
不得不说村上春树的作品令人意犹未尽,仅仅读一次,恐怕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内涵。在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抵抗“交换”呢?主人公也明显是个安守本分的人,为什么会想到去抢面包店呢。
在我再次阅读这篇对我来说有些费解的作品时,我连林少华先生的个序也好好读了一番,才对《再袭面包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林少华先生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袭击面包店,是想用一次抢劫行动来反抗劳动与货币交换这一资本主义根本法则。确实,在新婚妻子问道说为什么要进行第一次抢劫面包店而不去稍稍大点零工时,主人公是理所当然的说“人家懒得做什么工嘛!这点实在明白不过”。这确实符合十年前的那个饥饿又懒惰又不想顺从于资本主义根本法则的主人公所想。所以,这确实有可能会产生要去袭击抢劫面包店的念头。
然而,抢面包发生的一切也并非主人公所预料的。本来是想抵抗资本主义根本法则交换的,在第一次袭击面包店时却做了无形之中莫名其妙的交换,被店主要求听瓦格纳的唱片集,得到了面包,而在第二次时则是抢到了麦当劳汉堡店,而麦当劳本身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符号。好像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挣开某件事物的枷锁,却隐隐中,你仍被这镣铐锁住,却不得而知。反观我们国家,也确实如此。有一些高度不满国家的“愤青”,高呼社会主义这不好那不好,然而,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恰恰是国家的相关制度帮助了他们。
主人公到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了吗?我仍有点摸不透,大概他也在困惑。作者在开篇这么写道:世上既有带来正确结果的不正确选择,也有造成不正确结果的正确选择。好像这句话是个谬论,但却也不无道理。
这篇短篇小说实在是有很强的趣味性,让读者去想,让读者试图去探求主人公的心理。而在整篇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不禁想要知道后面的进展。
除去此作品的故事情节结构十分有趣以外,令我觉得十分有魅力的一个亮点是,村上春树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是强大。当你要表达你肚子很饿的时候你会怎么说?饥肠辘辘?饿得前背贴后背?村上春树不是。他将主人公深夜里那个特殊的饥饿感比作乘一叶小艇漂浮在静静的海面上,而海面下是可以看得见的水中海底火山的顶,因为海水过于透明,所以无法把握海面与山顶之间的距离。这大概是常人难以想象得到的描述吧。然而当村上春树把它切切实实作为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奇妙的贴切感让人感同身受。从这点精彩的描述,我懂得了在写文字的时候,不要只拘束于最直观的表达,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表达出来的文字才会精彩有趣。
村上春树的《再袭面包店》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描述了一个被框在资本主义体制之内,想要逃脱资本主义体制的束缚却在无形之中仍陷入体制内的主人公形象,尽管这位主人公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仍存在这样的人,所做无为的情形。
林少华先生认为,缜密、真诚、幽默、动人心魄和不失品味应该视为村上短篇小说的创作目标或其力图达到的境界。一点不错,当我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所谓名家所作也不过泛泛而谈时,读完这篇趣味甚浓、内涵丰富的《再袭面包店》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显。多读书,多读好书,方可修身养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