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变成个战场,互相对抗”
“我现在是,被害人”
“像1904年,日俄战争一样,战场在中国。”
李敖说着,用左手攥着的拐杖狠狠戳着地板,抱怨着美国的“仙丹”副作用太大,但不吃又会被自己噎死。
李敖说起自己的脑瘤就像谈及吃饭喝茶,再寻常不过,他神情自若,似乎还有点幸灾乐祸:你这个老头子,总算有人来收你了。
今天的消息来的很突然,李敖走了。他的生平想必大家通过不同的渠道都有看到,我就不加赘述。但是我倒是觉得纪念这位中文巨匠最好的方法,是继承他的精神遗产,正好我看过他的《深夜十堂》,他个人在里面详细写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这里贴上,献给大家。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到了今天,李敖大师的读书方法仍然好用。
但是如果单论信息搜索,那么效率上却不一定很高了。
时至今日,最好的办法,就是搜索引擎。
我强调一点,不能用百度。
有条件的,用谷歌,没条件的,用bing或者搜狗。
其次是在知乎的搜索框里搜。
知乎是我个人很讨厌的网站,但即便我很讨厌,也不得不说,这个网站的资料搜索非常方便。
基本上,掌握了善搜技能,什么信息素材都不是大问题。李敖口中的“分尸”,“大卸八块读书法”,名字看着吓人,实际上是在强调知识归类,总结,提炼的重要性。想要什么话题能够信手拈来,脑海的知识丝毫不混乱,实在记不起来还可以去自己的笔记里搜索,不但节省时间,还能掌握整个知识网络。
李敖大师的的方法配合上现代网络的搜索引擎,时髦的说法就是“思维导图”。关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上有很多,有空我再详细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敖大师还教导我们,要博闻强识,要锻炼记忆,这最重要的,就是常读,常搜。不可能每项工作开展之前你才要临时抱佛脚的搜索,大量的阅读积累,才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
李敖此生著作早已等身,到了长期住院前几个月还是一天工作15,6个小时。香港作家马家辉曾经描述李敖是“文化拳王阿里,老病之际挥拳,仍然足以把你打死。”
又一位大师走了,各位同学要是能把他的读书方法用起来,也算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