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的“事与愿违”,但这件事是我听到的初衷与结果反差最大的,堪称“事与愿违”之最!
理查·乔丹·加特林是位喜欢研究工程学的医生。他出生在一个农场,从小就对机械有天分,曾帮父亲设计了一台种棉花的机器,长大后还发明过种水稻的机器。美国南北战争开打,双方死伤惨重,前所未见。加特林看到年轻的生命没道理地大量牺牲,心里难过得要命。他想:“如果我能发明一种机器、一种枪械,可以快速连续射击,让一个人可以完成一百个人的战斗任务,那么就不再需要大量的军队。这样一来,暴露在战火下的壮丁便会大量减少,不就可以拯救许多宝贵的生命吗?”
于是他把六支枪束在一个自动旋转的中轴上,设计自动击发,自动装填子弹的功能。利用手摇,使轮轴转动,一分钟可以发射三百五十发子弹,比一个人一支枪快一百倍。
1862年11月4日,他将该设计申请专利,机关枪就此诞生。
按照他的理想,军队有一支机关枪,就可以少用九十九个人。战争的规模、伤亡就会缩小。结果呢?
一场战争打完,还有下一场。美国开始大量采购机关枪,世界各国也纷纷向他购买,连大清国也进口了机关枪,称之为“格林快炮”。加特林的理想完全破灭。军队不会因为有了强大火力就减少上战场的人数,一方有了机关枪,另一方必会马上跟进。你加码,我也加码,最后死伤更巨大。
1883年,马克沁利用枪击产生的后坐力量,完成了开锁、退壳、送弹、击发这一系列动作,舍弃加特林的转轴式。机枪变得只要有一根枪管,不需一束十管,轻巧得多,射击力也可高达一分钟六百发。
马克沁向各国推销,军方反应很冷淡。他们认为,一发子弹可以打死一个人,为什么要连打三发,这不是浪费吗?用机关枪乱射一通,还不如好好训练一百个神枪手,既有准度又不浪费。此外,这种机枪因为连续击发,枪管很快会发烫,要不断浇水冷却。打仗时,还要找一个人来负责浇水降温,这不是傻吗?所以一直到1887年,马克西姆才卖了三挺机枪给英国。
1893年,马克沁机枪才第一次参与实战,地点在非洲罗得西亚。当时英国一支五十多人的小队,用四挺机枪对付五千个非洲祖鲁战士,当场干掉三千多人。这么惊人的效果并没有引起注意,因为西方强国认为非洲土著是野蛮民族,他们被轻易杀死,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德国看到了,还找马克沁在德皇面前表演他最新的 MG08 马克沁重机枪。德军立刻向他买一万两千五百挺机枪,每团配备一百挺。德军甚至想出一个绝招,因为用机枪正面扫射敌军效果有限,如果在阵地的两头各架一挺重机枪,向中间扫射,形成一个三角交叉的火力网,将没有一个人可以活着走出来。
这个新武器、新打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力大发。索姆河战役中,英法两军死了将近八十万人,德军死了五十三万八千人,绝大多数是马克沁重机枪的恐怖杰作。
谁也想不到,最初发明机关枪的动机,本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