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检时在科室外等候,前一个是一个年轻的姑娘独自推着中年大叔到来(目测是父女俩),过道稍有点狭窄,又在第一个科室,护士小姐姐叫她调头倒着进,她倒腾了一会总是差点进不了门,护士小姐姐马上把门开大点,合力帮她推进去。检查结束后她独自一人又推着病床从室内出来,输液的杆扣在了窗帘那里。我在旁边轻声提醒:“姑娘,停一下。”我挤到门边,用手拉开窗帘,让杆现出来。顺手帮她把床推到过道,她一个人还是没有办法独自把床推出去。我在后面助推,帮她把床推到了大厅。她微微笑,我也微微笑。门口的护士小姐姐也会心一笑,就连给我检查的小美女医生也特别温柔。[笑脸][笑脸]做完检查,发现他们还停留在大厅那里,我问:“请问需要帮忙吗?”她点点头,“需要,我们想回去了。”我帮她把床推到楼道走廊,问她是否还需要帮忙,她说不用了,外面走廊宽敞,而且有电梯可以搭。
2.和伙伴们一起去看同事。康复得挺好的,和她们一起聊聊家常家短,握个手抱一抱,温暖其实有时候很简单,聊聊天,来个拥抱即可。
3.读书会第一本书阅读完毕,收获了勋章,感觉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所以也在思考:学生平时得到奖状也是这么雀跃的状态吧?蒋刘敏老师在她的文章《让每个孩子都不可或缺,让每张奖状都物有所值——期末表彰会》中写到:一个学生在领奖的时候,嚎啕大哭,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为什么会哭呢?获奖不是一件开心兴奋的事情吗?每一张奖状都是我仔细考虑过,孩子们平时的表现+期末考试,可谓是实至名归。但是这个嚎啕大哭的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在他一岁左右,刚开始学习走路时,从高处跌落下来,重重的摔倒了脑袋。而粗心的家长认为没有什么明显伤痕,就没有带孩子去医治。最后,孩子的脑筋就留下了后遗症,学什么都比别人慢。有时候让人感觉:你还是放弃吧,你学的实在太困难了。其实学生到了初二,知识的难度梯度增加。很多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孩子,遇到困难的事情前往往会产生退出想法。何况是一个一般甚至智力底下的孩子?按照我们现有的人数,首先学校表彰大会表扬了我们班的6个学生。这6个孩子是品学兼优,并且事事领先的学生,他们是自带光芒的发光体。他们自然属于被表扬的那些少数人。可是我总感觉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或缺,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孩子内心的潜力,不如把接下来的奖状发给我喜欢的理想型学生。理想的学生,他一定是坚韧不拔,从不偷奸耍滑,尽管成绩暂时落后,但是德行优良,有礼貌有学生所需的状态。所以我给苗冰同学的颁奖词是,身体上的困难达不到一个人坚强的毅力,成绩虽然不好,但是永不放弃。当别人都躺在父母的温柔乡里,他却只能一个人开始奋斗生活。当别人还在嫌弃父母零花钱给的少是,他已经自觉主动的为家长做饭。每次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班级活动,他都是积极参与从,不多说一句废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班级环境做着贡献,苗冰同学就是用自己最顽强的意志坚持学到底的那个英雄……请大家为他鼓掌!我看到苗冰同学双手捂着眼睛,开始大声哭泣,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获得奖状。而蒋老师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给了他无尽的信心和力量。一张两毛钱的奖状在别人那里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需要的人面前,它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张小小的奖状,却发挥出它大大的价值!每个孩子不可或缺,每张奖状都可以赋予它更高级的意义!”是的,大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班级中不可缺的那一颗星,颁发奖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赋予它更高级的意义。
由此想到一年级的娃,拖地最干净的两个娃,就是在夸奖中诞生的。刚开始他们不太会用拖把,手把手教了以后,这两个娃潜质最好,拖得最干净。于是狠狠表扬了一番。他们一个学期来分工明确,一个用湿拖把在前面拖污渍,后面那个用干地拖一遍遍地把水渍拖干。既分工又合作,配合得天衣无缝。遇到比较脏地板,还懂得用脚踩住拖把来回拖几遍,不把污渍拖干净誓不罢休,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
因此也想到雅丽的习课堂,一年级就是要培养好孩子们良好的习惯。从课堂常规,卫生,作业,集队集会,所有细节都涵盖在内。一年级常规抓好了,接下来整个小学阶段都高枕无忧,一路开挂。
优秀如蒋老师,雅丽,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反馈。假以时日,她们一定会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