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 王小波在《青铜时代》的序中写到,他觉得最好的文字,还是诗人们的;是他们发现了文字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
d26da6d20d6fec8bf62af2af2451c310.jpg
以前看戴建业老师讲李白的视频,大唐的文人普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感觉非常好,尤其是李白,好得有些令人恐怖,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我感觉太好了。还有杜甫写自己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十出头的杜甫看到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目空一切,气壮山河。
盛唐时,为什么有那么多边塞诗?很多文人投笔从戎,像贵族出生的岑参,二十岁中进士,做官不过瘾,便去新疆打仗,赶几个月路,写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可真是个火热的时代啊。
a3c1cd4eea62e32d6dee18b34c7f5fbd.jpg
有趣的一段是,当时还不出名的杜甫见了李白一面,可能迷上了李白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进士也不考了,二人从河南洛阳出发,到河北山东一带,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途中遇到高适,三个人,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从夏天开始,忙到秋天的末尾,天气转凉,条件变得艰苦,弟弟杜甫要求退出,不干了,写了首诗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秋天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没有炼成仙药,愧对葛洪。痛饮狂歌,白白消磨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李白一生随处流浪,游遍大江南北,名山因其生辉,世人为其举杯。安史大乱,隐居庐山,没看清政局,不懂政治算计,投靠永王,却不知永王表面平乱,实则是与哥哥唐肃宗一决雌雄。叛军很快输了。李白当时五六十岁,锒铛入狱,感觉人生已经走到尽头。被判流放夜郎(贵州桐梓一带),从九江沿江而上,途经武昌,江陵,白帝城。
在白帝城,遇到唐玄宗大赦天下,获得赦免,开心得发疯,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79a7e4d32abc76bd9829edb62b65ebd.jpg
李白离世多年以后,白居易在他墓前写下:“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时隔千年,我们还能这些不朽的诗篇中感受到诗人注入的强烈情感,从中汲取文化的养分。昆德拉在《不朽》中写到:“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心中留下了回忆。”这些诗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已牢牢扎根在我们的文化中。如莎士比亚所写:“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635ff987f8d9f669973194818531773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