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系统1和系统2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让我认知大升级的书,它解释了生活中很多我们以前根本无法解释的现象,看了他的文字以后,你会豁然开朗般说出那句“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书中论证了大量生活中在思想上或行为上出现的偏见,而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些偏见,才会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首先,作者将我们的大脑分为了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主要掌管的是本书标题中的快思考,而系统2掌管的主要是慢思考。那什么是快思考呢,作者举了个例子,展示出一张女性的图片,而且我们一看到这张图片就会快速的判断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并通过表情立马就知道这位女士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就是这种将观察和直觉思考结合在一起,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发生的,无意识很快速,不费脑力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快思考的形式。
图片来自《思考,快与慢》那什么是慢思考呢?作者同样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给出一道数学题,17*24,你能立马得出它的答案是多少吗,你是不是至少得花点时间来计算,如果心算不出来还要考虑是不是要动笔算一算。像这种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就是一种慢思考。一般都相对复杂,要费脑力,常常与我们的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2的运作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如果一旦注意力分散,那么运作也会随之中断。比如说赛跑时随时做好起泡准备,散步时保持比平常快的步行速度,你会发现一旦你没有集中注意力,那么跑步你就必定会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没有集中注意力,那么你将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原来平常的速度。
在《得到》专栏作家万维刚解读的《无为》一书中也提到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里面讲到的系统1称为热认知,是自动的。系统2 称为冷认知,是一个慢速的,需要刻意的费力的认知。里面有一个实验:红色 绿色 绿色 红色 绿色,要读出你看到的字的颜色,而不是读这个字的发音。
图片来自《得到》APP前三个会很顺利,颜色和字是一致的,但后两个就会导致你微微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一种“刻意”,是你的认知控制,通常由系统2来完成。
这本书的重点主要放在我们的系统1上,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论证系统1的一些特性,并通过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在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偏见。所以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论述人们由直觉思维所引起的一些偏见,但正如作者所说的研究这些偏见是为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而服务的,就相当于研究疾病是为医疗技术服务一样。
系统1和系统2协同工作
系统1和系统2是配合着使用的,而且当系统1遇到麻烦时,系统2就会出手相助,系统1负责提供信息,而系统2则根据这些新信息做出相应的行为,通常情况下,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直接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所以我们的系统1很重要,然而有时候我们的系统1却又不是很靠谱,比如说它只对直观的东西很敏感,而对于逻辑问题或者是统计学的问题,他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经常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明智的行为。系统1会导致很多错觉,有视觉错觉,例如看起来并不等长的两条线其实是等长的。认知错觉,比如我们泛滥的同情心或者是认同感。
作者认为我们脑中的系统1是主角,而系统2是配角。因为系统2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才有各种行为的。而在系统2的作用下的大脑属于工作大脑,因为前面提到系统2的运作必须要集中注意力,而我们在工作中也正需要这种注意力。
你可能会认为老司机开车应该是用系统1在思考了吧,总是边开车边聊天还能边打手机,其实不是,老司机开车同样需要系统2的介入,比如说在转弯,或者是路况不好时候,我们都会很守规矩的避免跟他们讲话,但是此刻就算你跟他讲了什么,他也会完全屏蔽你的信息,等障碍解除,到达视野开阔的宽敞大道上,他会很自然的问你一句,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因为刚才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驾驶上,所以说如果开车接打电话,或者是酒后驾驶非常危险,是因为在遇到障碍时,打电话或者酒精干扰了你的系统2,以至于不能调动足够的注意力。
善待我们的注意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而且我们系统2的运行必须依靠注意力的介入,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善待我们的注意力。
书中提到一个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就是随便写一个四位数的数字,比如5294,然后敲打节拍,一秒一拍,每隔两拍就将刚才的四位数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每一位都加1,到9又从0开始(如果觉得强度不够可以加3...),那么第一次,原来的数字就要变成6305,依次往下,这个数字不能写出来,只能在自己的心里,那么很多人的极限也就是坚持5秒钟就难以坚持下去了。这个任务要是没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的话,可能连5秒钟都坚持不下去。这里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当我们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有所反应的,那么这个反应来自哪呢?来自我们的瞳孔,他认为说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就是当你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的时候,你的瞳孔会变大,一旦你停止这种注意力的集中,瞳孔又会随之缩小。我们现在很多女生都喜欢带美瞳,一个是美瞳的颜色很吸引人,另一个就是美瞳可以将瞳孔放大。所以看起来会很漂亮,这意味着什呢?意味着说当你在集中注意力、专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会比平时看起来更精神更漂亮,所以,我们应该都要勤奋一点,经常思考,不仅会锻炼我们的思维还会让我们变得更美。
系统2能够处理多重任务,他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又返回去想一想刚才那个叫你说出你看到的颜色的例子,你的大脑的习惯性反应就是相应的颜色对应相应的字,但当字与颜色不匹配时,你的系统2就会抑制这种习惯性反应的发生,能够正确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也被心里学家叫做“执行控制”。
系统2是在注意力支撑下运行的,它有处理多重任务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注意力一旦集中到一件事情当中,就很难再分给另一件事情,。因为你会发现,在处理多重任务时是非常痛苦的,你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一边要控制自己,一边要集中注意力完成这项任务。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很难坚持去做一件我们不是那么喜欢的事情,因为实在是太痛苦了,这里心理学家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心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你在工作的时候,你根本不用坚持,而且你集中大脑的注意力都不费一点力气。你会全身心的沉浸在当中,忘掉时间,忘掉自我,达到一种最佳体验。
我想这也是工作的最佳状态,而我们的大多数人,都把工作视为一种通过自己痛苦的控制,十分费力地去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工作就意味着痛苦,而且会越来越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去寻找这种“心流”状态,把你现在的工作同人生中的某一重大意义相关联起来。这个意义要非常重要,是你人生的刚需,就相当于在急转弯时你驾驶汽车的那一瞬间不知不觉将所有的注意力完全调用过去一样,因为那关系到你的生命安全,你说重要不重要,意义重大不重大,刚需不刚需!
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同一段时间内,每对一件事集中了注意力,就会导致注意力的自我损耗一次。当你对一件事情给予了注意力以后,那么说明你的系统2处于忙碌的状态,这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往往也会导致一些带有偏见的决定。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他们试验了8位以色列的保释官,都是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这些保释官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保释申请,数量众多,所以对于每份保释申请平均只有6分钟的时间,这次实验主要研究的是这些保释官在用餐前后的保释通过率,结果发现每次用餐后,获得批准的申请数量都会增加,有约65%的申请得到了批准。而在保释官下一次用餐前的越两小时内,批准率就开始稳步下降,在用餐之前刚好为零。这说明了饥饿和疲劳都占用了保释官的大量注意力,以至于他们不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保释申请上,往往就导致了批准率的下降。
给我的启示
本文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介绍系统2,而作者说了,本书的真正主角其实是系统1,但是我们在深入了解系统1之前,先了解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协同工作的,了解系统2在大脑运作中的重要作用,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而系统2的运作又靠着注意力的驱使,所以如果没有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恰当的地方,就有可能放任系统1的直觉,接受系统1的一切偏见。
因为系统2有时也是懒惰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力,那么系统2的功能就会十分微弱,比如说我们更倾向于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愿意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在系统2功能很弱时,就会就更容易接受系统1的暗示,而系统1通常又是冲动和直觉的体现。所以,在我们深入诊断系统1之前,建立一个强大的系统2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