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流与我们身处的世界
积极心理学隶属于认知心理学的分支,相信人类心理的形成是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与素材有关,也与加工的过程有关。
这个学派的形成标志是1998年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Seligman,M.E.P.)提出这一理论。塞里格曼同时也是个畅销书作者,他出版了多本阐述他的理论的书,从幸福,到乐观,到积极教养。他的主要理论集中在对世界的解释是怎样形成心理感受的这一过程。而和他同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另一个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虽然同为积极心理学流派,他的理论更侧重于怎样在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感受。米哈里的代表思想就是“心流”。
《心流》一书也正是米哈里自己对这一理论的全面阐述和教导。
那么第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这两个侧重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没有关系,科学的发展本来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而且也是不断证伪的过程。即使如今我们都知道太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当初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也是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呀。
> __ <重塑大脑 重塑人生>
心流这本书的结构,
首先讲述心流是什么,不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心流。
然后分开描述在不同的活动中怎样获得心流。
是一种从定义展开,以空间来阐述的结构。由容易到困难,从娱乐到工作到人际到面对挫折,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怎么产生心流。
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包含着时间的概念。
>精神熵是作者的重要概念
精神熵是常态,消极想法
在前序章节里,作者描述了当精神熵的时间很多,心流的时间很少,习惯的娱乐方式是电视游戏等等,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反过来如果全然沉浸于心流,又会有点自私自我。
刚好合适的心流时间与生活时间的搭配是时间角度完美的展开,可以得到最为“自得其乐的心智”。
## 自得其乐的心智
罗素说,当他把注意力离开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关注于周围世界的有趣时,就获得了很大的幸福
作者用这个来描述自得其乐的心智
这个词是作者认为的,一个能够合适的运用注意力,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心流和快乐的人的状态。
> 科学研究发现,心流体验高的人在集中注意力时的认知负荷反而较低。因为他们能够选择性的运用自己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认知流派的科学家,米哈里也认为,一个人的心智的形成,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影响不来自遗传,而来自不断的互动和习得。
科学家通过实验统计,得出结论,在小孩的成长环境,从家庭获得的有益于心智快乐的5个要素是
清晰的期待目标,
对个人的重视,
有选择的自由,
被允许的投入和
被保护的挑战
还有个有趣的事是
> 小朋友小时候都是学习机器
只是长大后我们把学习和乐趣分离。或囿于青春期的固执己见,没有额外的报酬就不愿意再付出注意力,
或是成长中花费大量力气在争执边界,以及为期待而痛苦。
长大以后,他们看不到学习有其内在乐趣,看不到竞争是发展复杂性的捷径,
而是紧抓住失范对应的焦虑,疏离对应的厌倦,他们无意去增加生活的复杂度,挑战自己,寻找乐趣,获得一点享乐就很满足了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
这是已经被引用无数次的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德勒的名言,在他那个时代,心理学因为缺乏可靠的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辅助,还更近似于哲学。
但是这些理论的价值在于,隔了许多年之后,能够被新的科学方法所证实。
## 享乐与乐趣的区别
说到享乐和努力追求心流和乐趣的区别。
>复杂性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其中,独特化是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整合则恰好相反,是借着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而复杂的自我便能够成功地融合这两种乍看矛盾的过程。
>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
>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在探讨怎样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心流和避免损害心流之前,作者先说明了心流的特点。
我们也许很难定义心流,但是却可以尽量描述它的特点。如原文所述。
基于这个特征,我们才能在游戏,工作,人际,甚至困难中寻找到心流。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挑战和内在驱动。
在这种驱动下,一切都充满乐趣。生机勃勃。一切事物本身都充满魅力。
或者说,正因为投注了自身的智力和努力,一切活动才可能产生心流。
在后续的章节里,还有许多例子。
美术,音乐,烹饪,皆因全神贯注的投入,感受,秩序的搭建和变化,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与吸引力。
游戏也是一种复杂的秩序构造。人类容易在其中沉迷,是因为他们的设计本来就是让人体会到合适的心理满足感。
> 控制困难事务的幻觉是赌博等投机类游戏的魅力所在
享乐是感官的,无需注意力的,是精神熵的恢复,有利于秩序,但是不会创造新的复杂性。
作者正面而客观的说出了享乐对人的帮助。
而兴趣是需要注意力的,需要技巧的。会提升复杂性,提升精神熵,创造新的秩序
很反常识的是与人相处居然和读书一样,是公认的蕴含极大乐趣的活动。
想想其实也是。因为与人相处也会获取很多,增加复杂度。也确实需要额外技巧和注意力。
## 人是基因和模因的机器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提出本我,超我,自我,
放到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今天,这些概念对应的就是基因,模因和真正的自我
人们追逐快乐,是基因的本能,超越自我的需要。
> 世界不敌视我们,也不亲近,它只是完全无视我们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家们都致力于从科学的角度去发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而对于个人来说,翻过高山,看到霞光万道。人在这山里建设,生活,然后古往今来,多少故事湮灭。
有一瞬间你会觉得自己的渺小,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朽又是什么呢?
我在读一个人写的书,多少年了。我在听一首曲子,多少年了。
有些东西有它穿越时空的能量。
我们称之为宇宙秩序。
虽天地不仁,有世界广大。
正如机器人叛乱这个词,心流的开始的可能,人生意义的可能,都在于追逐的开始。
名山大川走下来,看道观和寺庙。想到静和俭,也是为了避免人过多的被基因和模因的力量干扰。
而人一直在超越基因,超越模因,寻找和跟随一些更广大的宇宙秩序。有所创造。
难怪王小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工作。因为工作也是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写作是织布,一匹精光灿烂。读书卡片是作者与世界与你的对话的一次共鸣的交织。一个摘取的三角。工作是你与世界与别人对话的一次交织。因你创造,而打动了另一些人的需要。是别人借取的一个三角。
## 小小建议:诗歌与记忆与人的内在复杂度
>诗歌成为绯句,是极有秩序的语言形式。
每晚读诗,未见得名句,关键是打动你的那一句,就和每天锻炼身体一样,是对心灵的锻炼
> 记忆在脑袋里的素材,使人无需任何其他材料,也能提供充分的心灵复杂性。
作者在列举生活中种种事件后总结:
> 任何活动,如果你愿意投注注意力,努力提升复杂度它就会变得有趣。
而不要担心感官等快乐过于强烈,人们只要能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尽情享受。
而前面也提到,很多人的难题在于,我们无法让自己努力去追寻心流,而习惯于简单的享乐了。
这本质是精神熵的影响,(关于精神熵的解释也很好的说明了早晨的消极。)也来自于成长过程中没有刻意的锻炼自己的能力。
> 所以人们急着做点什么赶跑这种感觉
电视和碎片资讯是成本极低的一种选择
而习惯了以后就不容易更换
书中给出的一个容易的方法是读诗。
诗的记忆无需太多外在条件,容易获取,而其内部又极具秩序。能够帮助我们锻炼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