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作者,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精心设计的桥段,用心写下的文字不被读者理解。当然,这可能与读者的水平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作者有关。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会写作》第二章《用户思维:写作是手段不是目的》中,作者粥左罗建议,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去写作,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达到与读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何为双向沟通?
从本质上说,沟通的方式只有两种: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指信息发送者发送信息,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信息接收者无须向发送者反馈信息。
比如,工作中老板向下属安排工作任务,下达指令;电视、广播中出现的广告、电影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而双向沟通与之相反。在沟通过程中,双方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接收者;双方之间存在“互动”。比如,我们平时与朋友、家人的聊天。
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写作属于典型的单向沟通的方式。作者写、读者读,读者无法向作者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感。
新媒体写作中的作者和读者的互动较传统写作更频繁,也更及时,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双向沟通的特征。
单向沟通传播速度快、过程简单,但最大的弊端是传播的准确性差,这也决定了最终传播的效果较差。
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倡,我们可更多地以双向沟通的心态和方式来写作,以提高文字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效果。
写作中如何做到双向沟通?
那么,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双向沟通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采用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
我们写文章最好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尽可能以平等的姿态,”分享“自己的感悟或故事。而不是像老师或老板一样,去”教授“和”灌输“给读者某些内容。
先不说自己写下的文字对读者有多大的价值,即便是很有价值的内容,作者的姿态不一样,也会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试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件事,从老师或家长的嘴里说出,与从同学和朋友嘴里说出,自己听到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们往往更认同朋友之间分享的信息,而不是家长和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
写作作为沟通的一种方式,亦遵循这样的道理。将自己想象为是读者的朋友,也许读者对你的文字才会更感同身受。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
作者没有智力优越感时,才能给读者创造阅读的愉悦感。
2. “聊天式”写作,增强读者的参与感
如果是以分享的口吻来写作,那么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字创造与读者之间的“聊天感“。最好是时刻想象着屏幕对面有人,而你是在跟他讲话。
想象一下,在真实的聊天场景,你会关心对方有没有听懂你说的话,也会很在意对方的反馈。
“聊天式”写作就是鼓励作者在写的时候就多去想想读者的感受。比如,书中提出一些值得作者去思考的问题,包括:
对于这样的表达方式,读者好理解吗?
是不是应该再多写点背景信息?
是否还有一些不够普适的行业用语?
这些说法是不是太学术了?
这个概念讲得够通俗吗?
在写作中,多些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也许能让你的文字更准确,且没有障碍地传递给读者。
“聊天式”写作在语言上,可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增强读者的参与感。
为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读者,看完以下两段话之后会是什么感受呢?
A: 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原则上应该有一次不自主地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每一次完全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地湿润……
B:你知道为啥我们老师觉得眼睛特别干吗?因为我们眨眼地次数变少了。其实正常情况下,我们眼睛平均每隔3秒就会不自主地眨一次,在这样的频率下,我们的眼睛才能保持湿润。
这两段话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B的这种表述方式显然更生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让信息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会把自己想象为站在作者对面的一个人,会被作者的思路所牵引,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共鸣。
增强读者参与感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的“提问”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可以通过分享与读者相似或共同的经历、体会来增强参与感。
比如,如果你写作面向的读者是职场一族,那么不妨多分享一些职场中常见的问题和感悟;如果你面向的是宝爸、宝妈,那自己亲身经历的育儿案例会比任何的道理都有说服力。
双向沟通的“聊天式”写作达到的最佳效果也是双向的:
对于读者,可准确接收到信息,产生共鸣和愉悦感;对于作者,自己的文字被理解、接受;内心也会产生价值感,也更增强了长期写下去的信心。
最后想说的是,“聊天式”写作并不意味着降低写作的标准和质量,不讲究遣词造句,逻辑结构。相反,更应注重质量,用心写出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的文字,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