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别从制度、申购及采购验收、维护管理、账务处理等方面进行表述;
一、制度规定
1、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
2、固定资产是否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以区别于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包含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其他办公家具、仪器设备等。
3、公司是否有固定资产相关制度,如没有,要求相关单位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有,应核实制度与现有操作流程是否一致;若存在不一致,建议修订相关制度规定;若一致,审计人员应根据制度规定寻找关键审核要点;
4、固定资产制度应包含(不限于)申请购置、采购验收、编码管理、调拨移动、盘点、闲置报废、出售捐赠、财务处理等;
二、购置申请与采购验收
1、固定资产购置申请是否根据当年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进行,并依核决权限审核批准;
2、固定资产采购是否经三家比价,供应商报价资料是否加盖其公司印章,报价资料是否以书面格式予以提供;采购是否签定采购合同,采购合同是否经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3、采购订单中价格、品牌、规格、型号等信息是否与报价资料、购置申请中的信息相一致;
4、资产的验收是否由两个以上参与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采购部门等)参与验收并签字确认,资产验收清单的格式是否统一规范;
5、是否在验收期内及时验收,若未及时验收,是否出具相关说明并经相关部门领导审批;是否存在资产未在验收期内及时验收,过了验收期发现存质量问题,与供应商产生纠纷,造成损失;
6、需要安装的资产,是否是在安装完成后才办理验收;未验收资产是否与财务的在建工程账存数据相一致;
三、固定资产管理
1、是否存在固定资产验收后,直接交由使用部门,而账上无该固定资产相关信息的情况;
2、资产使用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等信息的变动,是否办理相关变更程序,并经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批;变动后是否及时变更账套中的相关信息,管理账与财务账是否一致;
3、处于售后维护保养期的固定资产,其维护保养是否另找第三方进行付费维修保养;
4、固定资产是否粘贴标签以利用管理及盘点,固定资产管理账中编号、状态信息是否与财务账相一致;是否明确具体的资产使用人、存放地点等,并经资产使用人签字确认,以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责任纠纷;
5、盘点表中参与盘点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盘盈亏处理是否经由财务填具资产原值、净值、折旧等信息后,按核决权限进行审批;对比公司前期的固定资产盘点表,核实审计期间是否存在报废、盘亏、损毁的固定资产,若存在,应分析其相关资料及业务流程是否经相关部门领导审批;
6、资产的报废是否达到正常报废的标准,是否经相关部门、专业部门出具处理意见;报废后的处置是否由三个以上部门参与,处置费用或收益是否全部报交财务进行账务处理;拆卸处理的固定资产,仍可用的零配件是否由专业部门拆卸后入备品库列账管理,可变卖残体入废品库管理,报废处置是否由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7、对固定资产的状态进行分析,若存在应报废处理而未及时报废处理的资产,则存在虚增资产的风险;若存在闲置的资产,则存在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导致资源浪费的风险;
8、针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及编码等信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是否一致;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是否存在明确的分类标准;
9、可能存在固定资产闲置的情况,应关注是否存在闲置的定义标准,如半年以上未使用的资产为闲置资产;闲置资产是否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及部门,是否明确闲置资产的维修保养责任等;
10、出售固定资产是否需要公开竞标;是否由三个以上部门共同询价比价,并制作询价记录表交由相关部门领导审批;出售后是否即时办理相关过户手续并移交资产;财务是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11、捐赠固定资产时,是否由相关部门共同审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是否由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询价比价,以此作为评估入账的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是否参照资产验收流程办理相关手续流程并入账保管;
四、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入库后是否及时建账登记,并及时将新增资产明细清单提供财务进行账务处理;财务固定资产卡片建立、折旧计提等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2、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是否正确,购入时发生的相关费用是否同时依相关法律条款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资本化、费用化的项目归集是否正确;如购买固定资产的运杂费、包装费、安装成本、相关的税费、借款利息应该资本化的、相关的外币借款汇兑差异等等。
3、如果是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应核实其入账价值是否依据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的差额,是否在信用期间依据实际利率进行摊销;摊销金额满足资本化的,是否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满足资本化的,是否计入财务费用;核实相关金额是否计算错误,相关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4、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是否依据估算的弃置费用的现值确认预计负债,并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是否依据每期期初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财务费用;
5、固定资产的购置申请单、供应商报价单、发票、付款金额等信息是否一致;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混淆的情况;
6、否依付款是合同执行;是否存在合同要求到货后付一部分款项,资产使用一段时间无质量等问题后再付尾款,而财务在验收后直接将全部款项一并付完的情况(未依合同执行付款);
7、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否一致(口径),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是否存在随意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是否合理;
8、已经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仍在计提折旧;是否对单独计价入账作为固定资产的土地也错误的计提了折旧;是否对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也错误的计提了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是否错误的补提了折旧(这些不应该计提折旧);
9、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依规应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是否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10、会计是否正确,如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车间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应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的应计入销售费用,管理部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出租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研发无形资产时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研发支出,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资本化,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等;
11、固定资产是否在年底依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并进行相关调整;若发生减值事实,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期间是否有转回的情况(依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12、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划分是否正确合理,是否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是否在一年内完成处理,是否不计提折旧;
五、其他问题点
1、新增资产明细未及时提供财务,如资产管理部门在4月份将3月购进的资产明细提交财务,财务5月才开始计提折旧,因折旧可以抵税,少计提折旧可能会影响税务,增加费用;
2、很多公司可能存在一个人名下挂很多资产,如遇组织架构或人事变动,易造成实际使用人与挂账管理人员不匹配,实际使用部门、存放部门与挂账部门不一致,可能导致资产因保管不善引起不必要的损失,且不易明确责任人。还存在不利于掌握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导致资产闲置资源浪费。
3、资产管理部门未对资产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如A部门员工所有电脑资产集中挂在在该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名下,由资产管理员统一调配,若A部门有新进人员则使用前离职员工的电脑,若无新进人员,电脑则处理闲置状态;现A部门有3台闲置电脑,B部门有3名新进人员,但B部门没有闲置电脑,大多公司会购进3台新电脑交B部门使用,这就形成了离职人员电脑闲置,新进人员购买新电脑,造成大量资产闲置;
4、可能存在存放在异地无监管的固定资产;
5、可能存在财务系统固定资产模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数据与总账模块的数据不一致;原因是有些公司觉得固定资产模块生成分录后不方便修改,所以说在固定资产模块进行折旧动作后,并不在固定资产模块生成会计分录,而是在总账中生成分录。
6、若公司存在环保设备、安全设备等,应核实是否确认为固定资产。工业企业持有的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等资产,应该确认为存货,而不是固定资产。但是如果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需要和固定资产组合发挥作用,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7、审计时应注意公司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可能错误确认为公司的固定资产;
8、房地产公司建造完成的准备销售的商品房应确认为存货,不是固定资产;
9、审计时应注意公司是否正确区分处理一般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10、固定资产验收时,可能存在关键专业技术验收人员收受供应商好处,对技术性能、质量参数等存瑕疵或缺陷的资产隐瞒实际情况而验收通过,以致后续资产设备调试不达标,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