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读科幻小说时,我们在读些什么?
是无数飞船冲破大气层、笔直的激光跨越数千万公里,到达其尽头时火光冲天,上亿生命在几毫秒内气化?
是人类对未来所构建的或好或坏的社会制度的幻想?
是智能机械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
如此种种。
但是在《乡村教师》里前三分之一,你甚至无法感觉自己是在阅读一部短篇科幻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存在着强烈的对比,即是其特色之一。
你难以将风沙遍布的黄土高原、如巨人脚印般点缀其中的田地,乃至城市中直入云端的彩柱、好像观赏鱼一样坐在落地窗内的人群与发生在整个银河系中碳基硅基两大帝国持续两万年之久的战争联系起来。
这即是大刘行文的风格。
当他脚踩大地的时候,你也仿佛能够感受到光脚时泥沙从脚缝中挤过时的真实触感
当他看向星空时,你也仿佛能看到从三亿年前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光射入你眼,使你回想起曾经去看冰块的午后。
文字具有美感,或者说这个世界是美的,刘慈欣是它忠实的记录者。
简洁直接的用词,如数学一样将景象描绘得美丽而惊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年轻的乡村教师的叙述中,我们得知村民们曾经在分生产工具时,真的将村里唯一一台拖拉机你一个螺丝他一根轴地“分”掉
当工厂来扶贫带来了一台柴油发电机,村民们转手把它卖得1500块钱,吃了两顿好菜,算是过了个年……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在青壮年流失严重的村庄,贫瘠的土地和麻木短视的人所构成的密不透风的黑里,因为癌症即将耗尽生命的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即是这里唯一的光。
“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
“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
碳基帝国终于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将硅基帝国赶至银河系最为荒凉的地区之一——第一悬臂顶端。
对于使用恒星能量进行星际跃迁的硅基飞船,最好的方法是摧毁大多数恒星,以此在第一悬臂中部建立一个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借此来制止硅基帝国的恒星蛙跳。
一支舰队将对这一区域的文明进行甄别。
至此,那水土流失严重的山村终于与它头顶的星空有了联系。
能代表科学的是物理,能代表物理的即是牛顿三大定律,弥留之际的老师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希望将科学的种子播种在这些学生们心中,哪怕一点点也好…
这些孩子们还无法理解定律,当他们被舰队提问时,只能机械地背出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这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思想,以浓重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十世纪中国最偏僻的山村中回荡。
也避免了太阳被摧毁。
拯救地球的不是各国政要,不是超级英雄,而是几个刚刚失去老师的孩子。
随着这声音,孩子们绝不会想到自己已经拯救了地球,他们只会想起如父亲一般的老师。
“他们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乡村教师》 是教师的赞歌,也是人类的赞歌。
当大刘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人类时,他一定不会感到绝望。
因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将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