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上)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7-15 06:00 被阅读0次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上文说到,圣人之道洋洋乎,优优大哉,但圣人不常有。因此子思告诫说,随随便便是不可能修成至德的,最高的修行之道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洋洋乎,优优大哉,就是至德,这是从功德上说的;至道之道,是道路之道,指修行之道,当然我们把他理解为终极之道、天道,也是说的通的,天道是活泼泼的,那么修道当然也是灵动的。

    凝,停滞。所谓不凝,就是下文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我将此句理解为并列复合句,通行的解释,把这句话看成假设复合句,如果没有修成最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至道。至德,最高的德行,这是从主体上说的;至道为为天道;凝,成,定。

    这样解释,把至德和至道割裂开来了,从最高形态上讲,至德和至道是一体两面,是一个东西。而且,这样解释,这句话出现在这里就比较突兀,与上下文缺乏内在的联系,特别是与上文脱节。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我们不妨引用荀子的一句话,他说:“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这样我们就明白了。

    尊,重也,敬也。德性,即天性,天命之谓性。尊德性,听从内心的指引,不断修行,去私欲,回归本性。

    道问学之道,动词,由也,取道之义,道问学,即通过问学之路。

    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内一外。王阳明先生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

    致广大与尽精微,一广一深,一个从量上讲闻见,一个从质上讲天理。《系辞传》说:“广大配天地。”尽精微,即知至至之。致广大与尽精微,问学之始终也。致,尽,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道,都是动词。冯友兰先生对这句话有极精辟的论述。他说,出世间的,超越世间的,关于宇宙的哲学就是极高明的哲学;即世间的,关乎日用人伦的的哲学就是中庸之道。中国哲学从表面上看,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未来。即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但真正理解了中国哲学,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哲学是超世间的,即世间而出世间,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不离人伦日用,又超越人伦日用。因其是出世间的,所以极高明;因其是即世间的,所以“道中庸”,它是最理性主义的,有时最现实主义的。它是最实用的,但并不肤浅。

    我们经常说,最伟大的就是最平凡的,就是这个道理。道家的老子说“大道至简”,可见儒道也是相通的。孔子在《系辞传》中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庸章句》审读3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ct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