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葩说》,马东很认同罗振宇的“在去看项目的路上死去”这种生活方式。我没有说是“死法”,因为多数时候,活人谈论死法,就等于在谈“生活方式”。你希望怎样死去,就意味着你希望怎样活。
我相当认同马东和罗振宇的“死法”。你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人,他们都是这样死去的。《人生果实》中的阿建,90岁还在讲课,做顾问,侍弄着一个繁茂的菜园。他在某一天给菜园翻完土后,在午睡中安然睡去。大师级摄影师维利·罗尼八十多岁在瑞士滑雪,从山顶俯冲下来。照片里纪录下那个站在山顶的瞬间:一副雪橇,一半伸在空中,下面是不见底的雪坡。这幅照片印在我的记忆里,是我最喜欢的他的作品。还有美国的老布什总统,他九十岁的时候玩高空跳伞,落点是一处教堂,以备降落伞失灵。
燃烧到死,真是一种高阶死法啊。这样的人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而且这样的人似乎都没有把死亡看得有什么了不得,即使死亡将至,还是照常生活。想一想,就知道这有多不容易。
曾经文艺青年们还推崇一种朋克死法。二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死去。代表人物是大张伟,说希望自己的“死法”是被汽车撞死。这样的事件在新闻里都是悲剧。即使是我这样的陌生人看到,也感到非常心疼。毕竟人生还没有展开。所以我怀疑那些说希望这样死掉的人,有没有好好思考过,还是只是装酷。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直子21岁死去。作者说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死去那天,把死描述得无比美好,导致文艺青年们纷纷把希望在年轻时死去当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你看村上春树自己是怎么做的?热爱跑步和游泳,生活无比自律。诗人只是突然有一个灵感然后用美丽的文字讲出来而已。活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有好事发生。这是概率。作家如果年轻时死去,可能留下一串浪漫的联想,但是就没有那么多好作品会被人看到。活久一些,拿到诺贝尔奖也说不定呢。
高晓松说的死法我也非常喜欢。他说希望死于超市抢购鸡蛋,被人踩踏至死。并且因为被鸡蛋糊住了嘴,没办法最后赋诗一首。消除一切意义。死亡就是无意义的。我非常非常喜欢。不把死亡看得黑暗无比,即使是这样的死法也完全可以。不要太纠结于人生有没有遗憾,死得够不够漂亮。活着已经有太多不堪重负的东西,没有意义,却一直在追求,比较,受其困扰。如果死去都可以这样轻松,那你真的可以放下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从希望漂亮地死去,到接受无意义的死亡。纪录一次思维的飘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