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学校回重庆的火车上,看完了《白耳夜鹭》这本书,摇摇晃晃,买了一辆直达的火车,没有昂贵的价格,在时间上也是刚刚好。所以,从成都回重庆的选择中,z50是极佳的。
原本以为自己买的是无座,车上会很拥挤,一路上会有很多的小困难,会看不了小说,可还挺幸运,在火车上很多伙伴给我让座,所以一路也没有站几分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听歌和看一小说。下了火车,坐上轻轨,也刚好看完了,也刚好写一写看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白耳夜鹭》是昨天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偶然间看到的一本书,主要是被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所以不禁去查询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背景,查询了豆瓣上关于本书的简介,觉得很是吸引,一下就借过来了。
果然,这本书一点都没有让我失望,我甚至为他在微信读书上只被37个人阅读过而感到遗憾,怎么这么好的书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看到呢?
E290|《白耳夜鹭》—人生就是曲转轮回《白耳夜鹭》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书中阐述的八个故事中的第一个故事,那个名叫后来的摄影师拍摄过白耳夜鹭,一种非常珍稀的生物。第一次读这个名字的时候,有点拗口,想要查询也有点生疏,总是打错字。就像书中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你所知道的平常事件组成的,但是每一件事又让你无法捕捉到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本书很短,只有十几万字,主要讲述了八个简短的,没有瓜葛的小故事。无论你从这本书的哪一个故事开始,你都会马上投入到这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叫做白耳夜鹭,主要是讲述的是来自c城的两个人的他乡相遇,两人之中有一个是摄影师,另一个也是园艺师,摄影师一直向园艺师打听着c城在04年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不禁勾起了园艺师的很多回忆,那些悬念的人性交错,相互勾搭的现状,每一个人都是旁观者,每一个人也是参与者。
园艺师也有叙述他和经常服务的一家别墅的女主人的不正当的关系,女主人一直唆使园艺师将其出轨的丈夫杀死,在这个唆使的过程中阐述了很多事情,也给了很大的诱惑,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也未曾知晓是否杀死了女主人出轨的丈夫。
第二个故事是初雪,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知名学者对过往的一个非常崇敬的一个人的回顾,带着崇拜又带着惋惜甚至是一些难以启齿的柔弱。知识分子之间的斗争难免带有一些儒雅同时又是不见血的恐惧感。你不知道在哪一个角落里,有人用一堆文字把你置于死地,不见刀不见血,就是能够让你痛不欲生。
其后的故事,也带有一些家庭琐事,也带有一些不正当关系,也带有一些官场争斗,尤其讲的好的是路人从何处来,一场单口相声将整个场景还原的淋漓尽致,就凭小二煎饺馆的那个小二老板的一通叙述,明白了小镇当前的形式,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商铺,来了哪些人,官员们的习性。看着书就让你回到了那个小二描写的场景。结局永远是那么仓促,意犹未尽。
在看《白耳夜鹭》的过程中,我就像是在看纪实72小时这样的节目,试图用72小时去窥探一个人的或者说一个职业的一生。在这72个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我们洞悉了他人平常亦或是不平常的生活,历经他人幸福与不幸背后的所有转折,一眼看穿他人的生活状态。而实则我们什么都没有看到。我很难想象一个女作家,从平常北方家庭到知识分子之间的斗争到从古至今的官廷腐败到家长里短的感情状态到战友间的相互叙旧,能够做到如此地了解,她像是个记者,站在这些人的人生轨迹旁边,记录下轨迹上的每一个点,同时又像个上帝,可以随意地指使他人的人生变化,能够随意的更改每一个人生细节,就连死亡也只是说他不在人世了这样简单。
似乎在很多故事中都是这样,总喜欢用出轨来反衬一个人的不忠又反衬一个人的不容易,大多数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怨声不断,苦苦哀求自己的命运如此不公,一种则马上脱离,重新换个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假若你面对同类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呢?明智保身?亦或是其他?
我是第一次看艾玛的书,略带期待,因为艾玛总是试图揭露人性社会的种种不平,扭转。她描述的很多事情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白耳夜鹭中的描写手法也是犹如两人在酒桌上讲话,一切都在美好之中,忽然由某个点开始回忆过去,或是悬疑类型的凶杀案,或是家庭类型的情感纠纷,或是漫长的青春回忆。
就像我们,在乡间的马路上,听着村里的老人讲述着过往的某个人的传奇故事,总有一些吧,你也总听过一些吧?那些出轨的人,那些官大的人,那些也不值得被一直记住的人。害,其实乡间一直流传着很多故事啊,以前听的时候,也没有试图记录下来。
就像我们,许久未见的同学,一起又回到餐桌时,总是聊聊近况,又总是回顾着过往的事情,曾经暗恋的人,曾经的同学如今的现状,曾经的很多。艾玛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缱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浸润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无法从中抽身,作为旁观者隔离着看。而是会让我们觉得,这是我身边的事情啊。
害,命由我,命也由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