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健康美学导师苗苗】
今日的意识有个来自报纸的真实故事,我一直记忆深刻。
2005年8月22日上午,正在上班的李思俭接到传达室电话,说有一封“陕西来的信”。
李思俭疑惑了,因为她在那里没有一个亲友。她赶紧过去拿了那封挂号信,打开一看,娟秀的字体映入眼中:“李阿姨,您还记得9年前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袄吗?我就是穿那件棉袄的小孩王翠··”
李思俭想起来了。
那还是1996年,单位组织为贫困山区儿童捐助冬衣,她就拿出了儿子的那件豆绿色灯芯绒棉衣。想到旧棉衣要穿到一个山区孩子身上,李思俭陷入沉思:“这些孩子连棉衣都买不起,哪里会有钱上学呢?”
于是她在小棉袄的口袋里塞进一张小纸条。“孩子···”她这么写,“当你穿上这件棉衣,我们就相识了。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她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
光阴流转,近10年过去。当年的小女孩长大了。李思俭也几乎忘记自己曾经捐出过这么一件小棉袄。
2005年王翠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学费让这个贫困家庭被阴影笼罩……王翠想起了那张纸条,事隔多年,虽不抱太大希望,她还是写出了求助信。
近10年里,李思俭换了6个单位,经济状况也不太好,丈夫几年前下岗,儿子正在读大二,但她还是把刚刚得到的2000元奖金汇给了王翠。在汇款单附言上,她写道:“我会帮助你的,记住,永远不要对社会失去信心。”
“我的想法很简单——不管是9年、10年还是20年,做出承诺一定要兑现。”李思俭说。一个月后,王翠含泪走进了大学校园,还多了一个关心她的“妈妈”李思俭。
经过新闻报道,李思俭的事传开,感动了大家。更多人表示要给王翠增添一点爱的温暖。
故事到这里,已经感人肺腑。
但是,李思俭又做出了一个特别的举动:她反对大家负担起王翠念大学的全部费用,学费可以由爱心人士资助,但“生活费用应当由‘女儿’勤工俭学来解决”。
“翠翠终归还是个孩子,更需要长辈们的指导,帮助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为之动容。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但我也一直认为,爱分为两种。
一种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比如父母对孩子非理性的溺爱,甜如蜜,但爱你可能变成了害你;比如因一时热情而献出爱心,不管对方是否需要,是否受益··
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比如李思俭的爱,它建立在帮助被爱的人获得独立成长的基础上。这爱悠远绵长,延续近10年,且不因外界的赞誉而变质,理性地帮助王翠学会自立,走好人生路。
这种爱,从理性出发,更为深邃,越过岁月,呈现出黄金一般的珍贵厚重。
这位妈妈太棒了,让孩子自己赚取生活费,实现她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给予,养成依赖性;有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给予了太多,怎样实现他自己的价值呢?有时候真的很难决定,什么样的劳动,可以有经济报酬,拍短视,写文章,应该都可以,AI设计出的文创产品都是可以的,期待这个暑假孩子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不仅仅是学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