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职场人的忠告:这4种思维陷阱,正在拖垮你!

给职场人的忠告:这4种思维陷阱,正在拖垮你!

作者: 瑞仕登猎头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10:41 被阅读12次

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和烦恼,其实都不是源于外界,而是源于我们的认知。

比如说,你在工作上表现很不错,领导也很赞赏你。然后有一次你工作上出现了失误,你心里就会想,领导是不是不认可我了?会不会对我失望了?内心戏十足。这就是我们自己得想法,自己的一种认知。

外界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如何认知它们,它们在我们的「心智世界」中,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如何应对世界的复杂性?一套高效的自救指南”中所说: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永远都会隔着一层「透镜模型」,它会将外界的事物进行扭曲,投射到我们的心智世界中,重新构建出我们的「认知」。

日常生活中,能够全面、客观去认知外界刺激的情况,非常非常少。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长期根植于成长环境和思维惯性的「信念」影响下,产生消极、负面的认知障碍,导向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

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思维陷阱」。

能否摆脱情绪和信念的主宰,跳出「思维陷阱」,让理性掌控大脑,就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思维陷阱呢?又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地规避和跳出这些陷阱呢?

1

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和自我贬低,或许是所有思维陷阱中,最常见,也最具破坏力的一种。

为什么呢?因为自我贬低往往导向的是不自信,从而降低表现,进一步导致更强烈的不自信 —— 这会产生一个负面循环。

长此以往,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你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行」「我不合适」「我做得不好」—— 从而,慢慢的,你就真的裹足不前,实现了自我预言。

有意思的是,跟大众认为的不同,自我批判在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普遍存在,只不过是程度差别罢了。

举个例子:今年9月发表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缺陷,放大自己的不足,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这就叫做「the liking gap」。

研究发现:当要求参与者对自己的社交表现作出评价时,他们往往会聚焦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并告诉自己「要是我能表现得再好一点就好了」,从而严重影响对于社交结果的评判。

然而实际呢?更大规模的调研结果表明:社交的另一方,可能根本不在意这些细节 —— 同样,他们更关注的也是自己。

我们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开关,叫做「自省」。它能保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效地规训自身行为,以适应整个集体的规则,融入圈子。

但很多时候,这个开关有点过于灵敏了 ——尤其是在我们重视的场合,它会不断地打开,不断地激发我们的自我批判行为。

那么,如何规避「自我批判」的陷阱呢?

有一个方法,是提醒和强调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跟自我批判对冲。

例如:回忆自己表现出色的情景,回忆别人对自己的感谢、赞扬、肯定,回想自己作出的成就和贡献(哪怕很微小)。可以的话,用笔在纸上一条条列出来。这有助于我们走出「自我批判」的低谷。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当你恢复情绪之后,最好跟对方进行直截了当的沟通,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忧虑跟焦虑。

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生活都没有你想的那么残酷。

2

灾难性思维

什么是灾难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怀着一种不确定、不可控的担忧,担忧它会一直恶化和变坏,并随着时间推移日渐加重。

举个例子:

今年公司业绩好像不太好,听说明年大环境更差?那明年会不会连工资都发不了了?

他是不是不喜欢我?我该做些什么呢?但会不会做得更多反而错得更多?纠结……

它往往导向的是我们的老朋友:焦虑。

这种感觉你一定能够体会:看着事物的发展,离你预期的水平,决绝的、不可避免地跌落。未来会怎么样?不知道,但看起来似乎会更糟,而你似乎束手无策,只能看着它发生,一步步把你心目中的大厦给摧毁。

这是一种对损失的厌恶、对不确定性的排斥,两者协同产生的结果。

该怎么摆脱呢?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2)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3)我能做些什么来防止它发生?

4)如果它发生了,我能怎么办?

5)如果我失败了,它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接下来,问问自己:哪些因素属于「关注圈」,你没有办法去干预?哪些属于「影响圈」,是你能够努力去改变的?

把划到「关注圈」里的东西,清除出脑海,只关注「影响圈」,关注自己能做的事情 —— 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每做一件「能做的事情」,这个「最坏情况」发生的几率就会降低1%,成功的几率就会上升1%。

这样,就能非常有效地,把压力持续转化为动力。

3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往往是拖延症的源头:你一直拖着不动手,是因为一动手,它就会破坏你对「完美」的幻想。

为什么会产生完美主义呢?这跟自我认知是紧密相关的。在成长过程中,你对自己的认知和期望,被外界(朋友,家长,老师等)抬到了一个过高的水平,并长期固化下来。

为了维持这个水平,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自我形象」,你就会排斥一切有可能「破坏自我形象」的行为发生。

这尤其在有一定天赋、又不是特别出色的人身上,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久而久之,你就会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切事情都要深思熟虑之后才敢行动。

这会持续给你造成压力:言行,举止,衣着,工作,作品,你都会要求它们具备高度的一致性,以维护自我形象。

如何走出完美主义的怪圈呢?有一个思维尤为重要,那就是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思维」。

前者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特质是不变的。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在「呈现」自己的能力。因此,持固定思维的人,会倾向于裹足不前 —— 他们害怕犯错,因为犯错就意味着他们能力不足,不能胜任。

但后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持续成长的,每一次的失败和犯错,都是在强化自己:你又解锁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获得了全新的经验。

在后者的人眼中,生活就是一场闯关打怪升级的游戏:每一次接触新东西,哪怕失败了,也是在涨经验值。

而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过后,所成长和积累起来的总和。

这也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把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不妨试一试,每次遇到新问题、新情景,都问自己几句:

1、它跟我熟悉的领域有何不同?

2、我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3、我如何检验和应用我学到的东西?

真正令人喜欢的,永远不是完美无缺、不会犯错的人 —— 这样的人哪怕再光芒万丈,也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小心伪装和塑造出来的「形象」。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形象相处。我们喜欢的,是一个有血有肉,能够看到成长的人。

4

自我标尺

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以自我为标尺,去衡量和评判外界事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在生活中,其实都不会去区分「喜不喜欢」和「好不好」—— 这本书好不好?好,因为我喜欢;这部电影好不好?不好,因为我不喜欢。

这其实是一种朴素而粗浅的思维。它导向的是什么呢?无意义的争吵和冲突。

说到底,「好不好」是一个客观的问题,针对一本书、一部电影,它应该有一套普适的标准,比如:这部电影的逻辑是否合理,镜头运用如何,节奏如何,演员的演技如何,等等。基于这些共识,我们再去讨论。

但「喜不喜欢」,则完全是一种私人的视角,它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也没有意义。

同样,当我们用到「应该」「必须」这些词汇时,你有没有想过:只是你认为「必须」,还是真的「必须」?

尤其是,当别人没有按照你的「必须」去做时,你是会生气、不满,还是会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出发点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和合伙人,在某些管理理念上,其实存在一些差异。像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他倾向于制定KPI,规定自上而下的一整套考核体系,然后论功行赏。而我倾向于遵循OKR的原则,激发团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团队能够自发地运转起来。

但这两者有没有哪一个一定比对方更好?有没有一个人一定更正确?其实没有。

原因只不过是我们的背景不同。他是技术出身,习惯了严谨、规范的体系;而我会更多考虑心理学的角度,希望大家目标一致,用热情和兴趣驱动。

​理解了这一点,要达成共识,其实就不是很困难 —— 只要抓住最深层的一致性就可以。

所以,如何破解「自我标尺」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转换视点,试着抛开你的背景、经历、思维惯性,把一切放空,试着站在别人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

像 Design Thinking 和产品开发中,都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叫做用户思维。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用户会经历什么样的流程?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波动?有有哪些想法和念头?会遇到什么障碍?会希望能实现什么?

当然,这需要很强的共情能力。一个锻炼方式是,多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沟通,去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去了解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这可以帮助你,走出自我中心,真正去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职场人的忠告:这4种思维陷阱,正在拖垮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ix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