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涂生活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的生活习性

作者: 渔翁秘药掌柜小陈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2:10 被阅读1次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外形特征

    青鱼体长,略呈圆筒形,腹部平圆,无腹棱。尾部稍侧扁。吻钝,但较草鱼尖突,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眼间隔约为眼径的3.5倍。鳃耙15~21个,短小,乳突状,咽齿一行,4⑸/5⑷,左右一般不对称,齿面宽大,臼状。鳞大,圆形。侧线鳞39~45;背鳍III,7;臀鳍III,8。体青黑色,背部更深;各鳍灰黑色,偶鳍尤深,体长可达145厘米。泥鳅的须有5对,其中吻端1对,上颔1对,口角1对,下唇2对。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盖骨。泥鳅的这5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25一150枚。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 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泥鳅样子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 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泥鳅不仅能用 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 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 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 正常。渔翁秘药(微博:渔翁秘药)认为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 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分布范围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所有淡水区域尤其在稻田、水渠及水库数量最多。

    钓友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些什么问题的?欢迎您在微信公众平台:渔翁秘药(ywmy188)的留言区留下您的疑惑,小编会挑选出优质的提问在下次的推文中为您解答疑惑。赶紧留言起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泥鳅的生活习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pf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