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看过不少育儿知识,听过不少高论,有倾向于严格的,有倾向于给予自由的,然而具体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方法论总归是方法,成效似乎没那么显著,关于父母之爱子女决不是仅仅基于本能,而是一定的自律和自我成长,这个观点的提出真的是很不讨人喜欢,但是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在最初看到关于孩子要散养要给予自由的方法论时,很快就看到文章被多次转载,散养几乎成为一些父母为之自豪的代名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人跟风,同时又左右了我的意志,让我也认同这种方式呢?想来其实是一个懒字,因为这样我可以避免给孩子树立规矩,也就避免了和孩子间的冲突,没有了冲突少了麻烦,这简直就是太好了,再加之自由散养是育儿专家的观点,自然我的内心就会坦然接受这种所谓散养。我接受这种价值观的根本也是因为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心安理得。
事情就是这样你偷过的懒迟早是要还的,自由散漫不加约束终究带来了麻烦,在看到孩子自我约束力差时我又着急上火,有时看到她不疾不徐的磨蹭,心里真的是有100头疯牛在狂奔,真想甩一巴掌以解心头之气。每一次内心冲突的时候都是看清自己的最佳时机,我看到我自己的功利,对孩子缺乏深层的理解,在妄想中担心孩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焦躁,是因为我对孩子没有准确的把握?对未来没有系统的规划?还是当把一个全新的生命交给我去养育时,我虽然可以自由塑造但是也要承担失败的巨大风险,恐惧失败是真正焦虑的根源,而对所谓成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层面,这种激烈的冲击会激发出强烈的情绪。
这里就是自律给我强烈冲击的地方,作者书中阐述的自律我理解不单是指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对人性恶的约束,对恶习的自我约束,对自我欲望与家人欲望冲突时的自我约束,就像作者列举她和女儿下棋的例子,如果不拴住自己欲望的野马,快乐的陪伴也会变得索然甚至愤怒。自律是能够及时对自己做出调整和约束的一种状态,从而在行为上更加规律和有序。只有在有序和专注中思想意识才能更加集中,能够体验到愉悦、心流,只有体验感不断提升,才能进一步激发成就感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因此不是什么散不散养的问题,而是要怎样提升孩子的体验感,并激发她自主体验和掌控的欲望,从而达到真正的自律。
作者讨论的父母之爱真的不讨人喜欢,不仅要自律还要自我成长,承认自己不是具有真爱的父母就已经是硬生生在心里扎了一刀,还要再撒把盐,要父母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亲子关系中也会不自觉对家人说“这是你自找的”,或者“那有什么好玩的,瞧你把自己搞的多脏啊”或者“我已经尽力了是你自己不争气”所以我们是多么容易为自己开脱,多么容易否定别人,自律真的非常必要,约束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不合时宜的欲望,虽然作者撒了一把盐,但我还是决定把它留下来。用一首诗结尾。
我将要做一个什么【加拿大】丹尼斯.李任溶溶译
“你将做一个什么”
大人问个没完。
“做舞蹈家?做医生?”
还是做个潜水员?”
“你将做一个什么?”
大人老是缠着问,
好像要我不做我,
该做一个什么人。
我大起来做喷嚏大王,
把细菌打到敌人身上。
我大起来做只癞蛤蟆,
呱呱呱呱专门问傻话!
我大起来做个小小孩,
整天淘气,把他们气坏!
���8�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