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研,说到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要照顾到每个学生,要让他们说,老师少讲给他们听,他们能说上来才算是会了,他们不会的,老师讲他们也是不会,今天我上课就继续这样试试。
今天要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昨天晚上我布置学生查辛弃疾的资料和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查辛弃疾,我要求查查他一生的经历,而不是只查一个简介。我觉得只有在了解与作者有关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才更容易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过我没要求学生把查到的都抄下来,我要求他们查到之后多读读,了解他一生的情况就行。
今天上课,我先让学生交流昨晚查的资料,结果这样的作业仍然和以前一样,大部分学生不做,有几个孩子听话,查了,读了,记住了一些,还有几个格外认真的,把查到的资料抄下来一大片,交流的时候直接读,结果读得磕磕绊绊,不少地方读不成句,别人也听不明白他读的啥。上课时,我让学生读词,体会读的节奏,让他们结合注释说说对词的理解。举手的永远只是那三五个孩子。我指名说,好中差都给机会,就算说不准确,能大体说出点意思,我都予以肯定,进行表扬,但仍有一些孩子站起来要么告诉你他还没想起来,要么直接说不会。不用照顾到每个孩子,有一半学生参与,再给边说边思量的孩子说下去的机会,课就完全上不完了。所以,这节课我尽量让他们说,一首词只学了个上阙就到了下课时间,还不要说当堂写,当堂做同步练习册。
回到办公室,与小毛说起这事,小毛也说把一首诗放给学生来说就是这样,她一节课按校长说的上,就算一半的学生参与也得两节课。
我们很苦恼。我们领着学生学,校长说照顾不到全体,我们尽量让学生理解自己说,一节课上不了一点点内容。
就算像以前那样小组内先交流,给每个孩子说的机会,有部分学生也不会说,看他们嘴动,他们说的多半是与上课不想干的话。
一节课怎么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说呢?那只是一种理想。照顾到每个孩子,我们只能说是在整个教学中才能做到。
有些学生几年来早就积累成的不动脑的习惯,到这六年级来改确实不容易。在六年级,还想赶紧要成绩,还想从读书、从改变习惯上培养,着实不容易。
教语文,永远在摸索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