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当时从事政治活动的方式,要去投效一个国军君,得找一点门路。哪怕孔子已经见过齐景公,齐景公对孔子的印象也很好,但如果不打通齐景公的亲信,也还是难以掌握到实权的。虽然有白礼西这样的传说,但这究竟只是一般“士”所乐道的美谈罢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不是那样的。因此,孔子先当了齐景公的亲信高昭子的家臣。
高昭子果然替孔子在其齐景公跟前说了些好话。于是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大道理。孔子说:“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陈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意思是要维持社会上的统治秩序,个人要按其名分办事,用孔子自己的话讲,这就叫“正名”。他后来在长期内也还是这样主张的。这说法无疑是对政治者有利的,尤其在阶级矛盾渐趋剧烈的时候,就更和统治者的口味了。所以齐景公听了,便高兴地说“对呀,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那么,我就是有的是米,还能吃得成饭吗?”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孔子政治上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孔子看准了齐国当时最大的毛病是奢侈浪费,于是说:“问题在于节约。”当然,孔子的节约主张是不彻底的,因为孔子终究讲排场,但齐景公听了还是表示满意,这大概因为齐国当时实在奢侈的不像话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