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飞鱼船长,范冰,李叫兽,还有我很佩服的小伙伴王蒙,都极力推荐《影响力》这本书,想必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著作。。
里面提到6个原则都很精准,反复多次让我从惊叹再到恍然大悟。今天我想特别分享其中一个原则——社会认同。
想起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小悦悦7分钟内被2台车碾压,18个路人路过路而不见,最后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还记得这一事件被媒体大肆报道,很多人都提出当今社会到底是人性的冷漠还是道德的沦丧?
我再试问下,如果你是其中一个路人,同时也有几个路人经过,但他们都无动于衷。你会是怎样的反应?带着这个思考,和我一起交流下。
社会认同原理指的是,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看到别人正在做,那我也做。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总会跟它对着干犯得错误少。平时我们看电影,看书都会先看影评或书评,如果大多人都说值得一看,那我们也会看。由此可见,参考别人的情况,社会认同的确给我们带来一些方便,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但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被社会认同所影响,有些人就会利用这个原理来影响控制我们。
平时我们看喜剧情景片的时候,播到好笑的地方,就会伴随着“罐头笑声”(情景喜剧,在“观众应该笑”得地方插入笑声录音),提醒观众——这个地方好笑。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明明知道电视里的笑声很假,但是我们还是会受影响,跟着电视的“罐头笑声”一起笑。
如果我们要保护自己免受这类武器所伤,那我们就要明确自己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它影响?试问自己,什么情况下,我们最容易参考别人的做法呢?
书中提出,我们最容易受社会认同影响的是:在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1964年,在纽约有个女生在深夜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杀害了。谋杀虽然不是小事,但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 ,大概也是被稍微报道一下。但这个事件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女生从被袭击到死亡,持续了35分钟,并且这个过程有38名邻居从公寓的窗户眼睁睁地看着,都没有人动动手指报警。
这个事件被大肆报道,当时很多人都认同,城市导致冷漠这一说法。而纽约两位心理学教授比布.拉坦纳和约翰.达利提出了一种看起来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解释:目击者都没报警,恰恰是因为有38个人在场。他们推测,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有2个,一是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二是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多元无知效应——当事件发生时,我们会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当其他人都很冷静的时候,我们便以为事件并没有很紧急,但事实上,别人也在观察我们的反应。
达利拉坦纳为此做了一个实验,模拟紧急事件,有时候让一个人看到,有时候让一群人看到。他们让一个学生假装癫痫发作,如果只有一名旁观者,85%都得到帮助。如果同时有五名旁观者在场,得到帮助的概率降到了31%。
另外他们也做了一次实验,当一名男子明明白白受了伤,目击者们确信是出现了紧急情况,主动帮忙的概率都很高。由此可见,并不是“我们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
旁观者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
我们发现社会认同会这样影响我们的行为,那当我们需要求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建议可以通过以下2个方法:
一建立联系。
我们可以请问对方贵姓后,给他贴标签。例如,找到一家店铺,请问老板贵姓后,
“张老板,我的钱包被人偷了,你能不能借我打个电话?”
“张老板你真好人。”
当我们知道对方姓氏,建立起联系后,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当我们对对方表示感谢,他是个好人以后,他就会审视自己是否是个好人,并很大可能地按照好人的处事方法帮助我。
二让我们所求助的对象明确自己的责任。
假如有一天,你晕倒在街上,很多人都看到这个情况,却因为多元无知效应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你就要直接说:蓝色衣服的先生,我需要你的帮助,请帮我叫救护车。这样的话,他就知道你的情况紧急,并且知道如何帮助你。另外,据研究报告显示,男性会更容易帮助陌生人,而女性会更容易帮助熟人。因此,尽量选择和我们相似特征的男性求助。
社会认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所以并不是我们变得冷漠,不是社会变得冷漠,而是人性的心理很复杂也很微妙。让我们一起科学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