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琦,这一物理学科研才俊,走上政治坦途后,被跌下到最底层,这是怎样的人生“奇遇”。
看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可能大呼过瘾,这些人就该被查。这毋庸置疑,国家的蛀虫就该被查,但真的只是这样吗?国家花费了多少的资源培养出来的一个人才,人生基本就这样嘎然而止?这是好的中国之态吗?反腐是好现象,但是如何避免,如果从根源上禁止这样的人才流失才是应有之义。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薛兆丰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讲中国高校创新力度不足,主要原因出在制度上。同时,我认为中国高校的科研人才流失严重,远离国土踏入国外的科研单位或者因为科研成果丰富而奔向辉煌的政治仕途,也源自于高校创新制度有问题。
第一,科研成果归属,除了让科研人员申报更高级别职称有兴趣以外,还有什么动力?
第二,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后所获的报酬太低,让大家对成果转化这一难走的路望而却步。
可能在原有大家的印象中,科研人员应该多活的政府的资助,国家应该拨付资金支撑科研发展。但实际上,真正的科研目的是什么?而应该是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变成产品,走向市场。真正的科研方向不是领导关心什么而去做什么(军工类、国防类,不包含在所述中),而是市场需要什么,什么可以解决人民的痛点,那就去研发什么。
科研人员职称的评价,不应该再以数量为要求,而是以质量为核心,根据科研成果转化在该行业中的影响力,成果转化后的产品走向市场后的收入为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也就是饼怎么分决定了饼怎么做。如果合理分配,那大家的力气都会去努力把饼做大。
科研成果归属问题,按照科斯定律,谁把资源用的最好,资源就应该属于谁。高校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能把科研试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走向市场。这样的利益驱动,会让科研人员更加积极的改进专利。可能有人问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资源给予科研人员以支撑去做科研,怎么获得回报?按照成果转化后的收益的比例给予高校补贴,学校会比以往拿到更高的资金、科研人员也会拿到更多的收入,自我价值会更有意义。同时学校更受益,学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校的科研,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科研人才,让学生更接地气,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科研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愿可以多关注科研人员,让科研成果、专利权变为“知识产钱”,为社会造福,同时提高所有人员的待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