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讲到秦始皇把欺骗自己的方士全都活埋了,长子扶苏谏言求情,结果被发配到上郡蒙恬的军中去当监军了。这一年是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陨石降落
转过年来的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两件事,一是发现陨石,二是搞了一场人口大迁徙。发现陨石本来也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但是,这个陨石上有字迹“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就是赤裸裸的诅咒了,必须严查。大秦帝国的刑侦水平真不敢恭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事件后,查了十天,不了了之;秦始皇微服私访遇到盗贼袭击后,也没查出个结果;这次陨石事件还是没有破案。最后简单粗暴地把发现陨石地点周边的居民一概杀光,陨石也不能留,扔进火中焚烧。秦始皇暴君的标签也因此就贴上了,此后二千年会不断被人唾骂。
但是,这个事件很可能是被虚构的。我们前文讲过,秦始皇在活着的时候是不会被称作“始皇帝”的,只会称为“皇帝”。我们不必深究,还是沿着《史记》的脉络继续往后看。
荧惑守心
《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这一年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荧惑守心”。这是一个异常天象,是上天在通过“荧惑守心”向人间示警,后面会有各种神秘现象接二连三的出现,每件神秘现象好像都在指向一个人就是秦始皇,又好像都在暗示一件事,就是秦始皇快死了。用现代的科学理论解释荧惑守心现象非常简单。“荧”是火星,火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外侧且比地球轨道更椭圆,所以站在地球看火星,火星就显得比较诡异,一会往前跑,一会往后跑,一会又不动了,当它停到一个特定位置时,就叫做“荧惑守心”,古人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的示警。
遇神秘人
荧惑守心和陨石事件已经让秦始皇抑郁了,这里又出了一件幺蛾子。有使者从关东返回咸阳,途经华阴平舒道,有人拦住他,奉上一块玉璧,说道:“请替我转交滈(hào)池君。”然后又说了一句怪话:“今年祖龙死。”使者正想问清楚,人却忽然不见了,只有玉璧还在。使者到了咸阳,献上玉璧,禀报了事情经过。秦始皇沉默了许久,终于说出了一句话:“山鬼只能知道一年之内的事情。”退朝之后,又嘀咕了一句话:“祖龙指的是人的先祖。”秦始皇看着这块玉璧,命人再查,这回还真查出了线索。还记得前文(048篇中《伐湘山树》一节中)讲到秦始皇遇到大风无法渡江,现在拿在手中的玉璧就是当年掉入江中的,事情更加诡异了。后来秦始皇算了一卦,说巡游和迁徙对自己有好处。于是,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每人拜爵一级。自己来年准备再次巡游。
十二华章
今天我们读这段记载,会觉得“祖龙”既然有一个“龙”字,自然是指皇帝。但是,当时还没有产生“真龙天子”的说法,龙虽然被当作一种神通广大的生物,但地位远远谈不上崇高。前面讲过,先秦的服装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上衣的图案有6种,分别是日、月、星、山、龙、华虫;下裳的图案也有6种,分别是宗彝、水藻、火焰、粉米、黼和黻。其中华虫、宗彝和粉米已经搞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了,总而言之,这12种图案,后来被统称为十二华章。这十二华章,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的服饰基准。从中可见当时龙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这兴许能给秦始皇一点心理安慰吧。
胡亥同行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左丞相李斯去了,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这次只有最受宠爱的小儿子胡亥提出请求,想陪同父亲一起去,皇帝批准了。这一陪同将会改变胡亥的个人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大秦帝国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未来历史的发展方向。
最后巡游
《资治通鉴》原文:“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藉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
秦始皇一路南行,到云梦,登九疑山祭祀虞舜,沿江而下,一路巡游,到了浙江,波涛险恶,西行一百二十里 ,再登会稽山,祭祀大禹,在南海举行望祭仪式,最后不忘刻碑歌功颂德。
射杀大鱼
回程走海路,沿海岸线北上,再次来到琅琊,还射杀了一条大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交代了缘由。当初徐市等人承办了求仙项目,已经在琅琊一带折腾好几年了,经费花了不少,成果半点没有。秦始皇如果待在咸阳,事情总还好糊弄些,但马上就要面对面了,可怎么交差呢?徐市他们还真有办法,又编造了一套说辞,说蓬莱仙药已经不远了,但总有大鱼阻挠,船过不去。皇帝来得正好,希望可以调拨一批神箭手来,下次再看见大鱼,就拿连弩伺候。秦始皇恰巧真的梦见了自己和海神交战,海神长成人类的模样。醒来以后找博士解梦,博士说:“人是见不到海神的,海神的出现总是以大鱼和蛟龙为征兆。陛下的祭祀礼仪明明挑不出一点毛病,却出来这么一个恶神,那么把它除掉就好。只要除掉恶神,善神就能现身。”从琅琊到荣成山没见到大鱼,直到之罘,还真遇见了大鱼,射杀一条,皇帝继续巡游。
皇帝病危
秦始皇走到平原津这个地方时,皇帝病了。在这之前应该已经感觉不舒服了,这时候已经很严重了。因为古文中“病”和“疾”是有区别的。一般的头疼脑热只能叫“疾”,大病才能叫“病”。这时候,秦始皇安排自己的亲信蒙毅提前回咸阳主持望祭大典。这又是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要记住,这时候蒙毅离开了秦始皇。
望祭大典
在当时古人的眼中,生病了是要祈求神灵祛病攘灾的。前文讲过古人讲究“祭不越望”,就是祭祀神灵只能祭祀本国本土的神灵。秦始皇过去的巡游中,到处祭祀名山大川,那都是政治表演,是宣示主权。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秦始皇还是只相信自己老家的神,所以才派蒙毅提前回到咸阳主持望祭大典。
皇帝驾崩
这时候“死”是大忌,大臣们都不敢谈论与死相关的话题。所以,立储问题就被搁置了。秦始皇的病情越来越重,他自己也感觉到可能撑不过去了,于是让赵高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信,让长子扶苏回到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信写好了,但是没有交给使者发出,一直留在赵高手里。这一细节再次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资治通鉴》原文: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
就在这几天微妙的时间里,蒙毅被派回咸阳,向秦国本土的名山大川替秦始皇祭祀祈福,但显然不管用。秦始皇终于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必须面对死亡了,于是安排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要他到咸阳出席自己的葬礼。信写好了,但还留在赵高手里,没有交付给使者。应该是秦始皇还对自己抱有最后一线希望,万一没死,信也就不用发了。但是,天不遂人愿,秦始皇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不死梦,当车队走到沙丘时,死了。这个沙丘就是当年赵武灵王饿死沙丘的那个沙丘,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
秘不发丧
皇帝死在了巡游路上,又未立储,一旦发丧,恐生意外,所以丞相李斯决定先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火速赶回咸阳。这时正值七月,秦始皇的尸体静静地躺在辒凉车中接受大臣的奏报,但是很快尸体就发臭了,为了掩盖尸臭,用鲍鱼的臭味来混淆尸体的臭味。
赵高登场
《资治通鉴》原文: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这是赵高的第一次登场。这一段话中有四个重点:一、赵高和蒙毅有仇;二、赵高与胡亥关系好;三、赵高想篡改遗诏让胡亥继位;四、必须得到李斯的支持。现在摆在赵高面前的局面是,皇帝死了,没有立储,和自己关系最好的皇子胡亥恰好就在已经驾崩的皇帝身边,我掌管着皇帝的玉玺和皇帝最后要发的书信(也就是实际的遗诏),已故皇帝的亲信蒙毅已经提前返回咸阳了,现在也不在身边。背后隐藏的局面是,如果事态按正常发展,大概率是扶苏继皇帝位,扶苏和蒙氏家族关系很好,我和蒙家有仇,如果扶苏继位,蒙家一定会被重用,到时候我也就该倒霉了。这时候的赵高既有动机,又有能力来改变历史,现在的顾虑只有一个,就是李斯。
李斯反转
《资治通鉴》原文: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
赵高把自己想要改立胡亥的想法告诉了李斯,李斯说这是大逆不道,不能干。但是赵高是有备而来的,问了李斯一个问题。你的才能、谋略、功劳、人缘和与扶苏的关系,哪一点比蒙恬强?李斯回答:“都比不上。”赵高又说:如果长子扶苏继位,一定会重用蒙恬为相,还会有你什么事吗?胡亥这个孩子忠厚仁慈,让他继位不好吗。您回去再好好想想。于是,李斯被赵高成功拉拢,两人联手伪造遗诏,指定胡亥继位,书信给扶苏,历数罪状,命其自裁,另外赐死蒙恬,让副将王离接替蒙恬。长子扶苏收到信后,大哭一场,真的就自杀了。蒙恬没有扶苏那么冲动,感觉其中一定有诈,所以并没有直接自杀,使者将其暂且拘押。胡亥就这样当上了皇帝,胡亥本人并不担心蒙家,主要担心的是扶苏,现在扶苏已死,胡亥准备释放蒙恬。但是赵高又进谗言说,先皇早就想立你为太子了,是蒙毅一直反对,不如把他杀了吧。在赵高和李斯的成功运作下,胡亥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顺便也铲除了对大秦忠心耿耿蒙家,正式开启了自毁长城的灭亡之路。
另外版本
《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的赵高篡改遗诏,帮胡亥继位的这段历史在中国流传了二千年,历朝历代都深信不疑,然而到了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了海外捐赠的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赵正书》严重挑战了司马迁。赵正就是嬴政,书中记载,秦始皇病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声泪俱下,向李斯交代后事。担心自己死后儿子无力制约权臣,不知道该让哪位皇子继位。最后商量的意见是,考虑到目前的实际状况,如果召集群臣讨论商议,又担心生出乱子,索性就地取材,立胡亥为太子吧,这应该是所有选项中最不坏的一个。至于《赵正书》的真伪问题,暂时只能见仁见智,但更为重要的是,反秦志士对胡亥权力来源的正当性一概采取了矢口否认的态度——秦始皇的立储既然来得太突然,太隐秘,那么这个结果就一定是被野心家阴谋篡改过的。另一方面,《赵正书》在历史上尘封了大约两千年,即便它字字属实,也不曾对历史产生任何影响,它只是一个岩中花树式的存在而已。
下葬骊山
秦始皇的尸体回到咸阳后,发丧,胡亥继位。九月下葬骊山。这是一个超级豪华的葬礼。
《资治通鉴》原文: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尽,闭之墓中。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从《史记·秦始皇本纪》抄录来的,极尽形容骊山陵墓的奢靡,核心内容有这么几点:(1)设置了精巧的防盗装置,弩箭自动发射。(2)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3)穹顶复刻真实的天象,地面再现真实的地理景观。(4)后宫姬妾凡是没有生育的通通殉葬,让所有工匠也一道殉葬。司马光还有两点没讲,我们可以根据《史记》补充一下:(5)用人鱼膏制作长明灯。(6)在封土上种植草木,把骊山陵墓的大坟头变成一座绿意盎然的青山。但奇怪的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兵马俑反而在史料当中只字未提。
结束
秦始皇就这样静静地沉睡在骊山巨大的封土堆下。二千年来,我们不知道有没有盗墓贼进入过秦始皇陵,不知道精巧的防盗系统是否被触发过,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吸入过量汞蒸气中毒身亡,也不知道水银江河是否还在流淌,更不知道秦始皇的尸体是否依然完好。答案只有等到未来揭晓了。秦始皇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战国时代也就此终结了,我们的《战国英雄传》系列也将结束在这里。感谢所有读者的支持和厚爱。下个系列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