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3期“搏”专题活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21134/a3c4bd360e7f1361.jpg)
搏,扑上去捕捉。
搏影:
一是同"搏景",比喻难以捉摸;
二是拍击人影,比喻无实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专家建议,延迟退休。
专家建议,延长产假。
专家建议,调低法定结婚年龄至18周岁。
甚至,还有专家建议,年轻人找工作不要只想着搞钱。
为什么大家都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的建议?
因为这些建议“从之如搏影”,对现实生活没能起到任何实效不说,还平白被刺激到了脆弱的心灵。
俗气点说,谁都不喜欢有人高高在上、天天毫无建设性地给自己添堵。
更何况,这个人说不定还真有可能给自己添上堵。
例如,令人喜欢不起来的调休,还有骂声一片的离婚冷静期。
每一次看到专家们“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建议,不免会有一个可怕的错觉,感觉他们看到的生活与大众生活着现实,截然不同。
仿佛,专家们与普罗大众之间隔着好几层天花板,还是加厚加隔音层高质量版的那种。
互相对彼此,一无所知。
常言说,女人心海底针,很难捉摸。
如今道,专家脑水中月,亦如搏影。
词典上的释义,专家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
那么,在专家专攻的那个领域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理说是更具权威,可信度更高的。
属于某个领域的问题,找专攻该领域的专家咨询和寻求解决之道,也是正路的方向。
我斗胆地猜测,那些“从而如搏影”的专家之言,有没有可能是A领域的专家插嘴了B领域的建议,且A领域专家对B领域只是略懂皮毛呢?
这个猜测让我更安心之处是,看似“一派胡言”的建议,只是跨领域说着玩儿而已。
另一个让我不免甩头,安慰自己杞人忧天的猜测是,有些专家有木有可能是纸上谈兵的专家呢?
因此,他们提出的建议才会如此的“不接地气”?
比如说,数学老师改卷子只认一种解法,语文老师批卷子只认标准答案。
比如说,阅读理解节选片段的作者,也回答不出来那个标准答案。
更细思极恐的是,纸上谈兵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成为了「标准答案」,那“选段”源于大众的我们,会不会像阅读理解的作者一样呢?
脱离群众的「标准答案」,于民生如搏影,就是添堵。
创新、发展、进步,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生长的空间。
而「标准答案」看似做了点什么,却是限制生长空间的第一大堵,毫无裨益。
鼓励生,却不保障育;刺激消费,却不刺激收入。
问题在表面,病根在深处。
数据可以反映情况,也可以隐瞒问题。
比如,创文时,街上多起来的“志愿者”。
比如,创文时,家里楼道中,柜门早已不翼而飞的消防柜,贴着一张在风中摇曳的“封条”,上面写着检修日期。
这些都会变成数据,反映着工作成效。
临时抱佛脚,从来不是考试的“专属”。
数据中有镜中花,专家中有水中月。
光看数据给出建议,光看数据纸上谈兵,就是搏影。
其实,作为不专业的大众,作为这个世界里的分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我们还是相信权威的专业人士的。
只是,我们更想听专家的专业建议,而非砖家的搏影言论。
毕竟,网络的便利造就了砖家的盛行。
要分辨专家还是砖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那么容易。
总之,希望砖家不要挡住专家,希望少些如搏影的「标准答案」,多些深入民心的实绩。
简单来说就是,求砖家少出没,少添堵!
网友评论